2017年1月5日11:55:42,农历十二月初八,太阳到达到黄经285°,我们迎来小寒节气。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5日,小寒节气为广东带来些许寒意。粤东市县晴到多云,其余市县多云。大部分市县早晨有(轻)雾,部分市县有轻度霾。全省最低气温:粤北市县12℃~15℃,沿海市县17℃~19℃,其余市县15℃~17℃。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3个节气,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处于中国古语的“数九寒冬”的“二九”,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雊”的“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一候,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二候,鹊始巢。鹊,喜鹊也;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我国西汉时期的礼学典籍《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说文》更明确地指出“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说明早在汉代,腊八就已经成为一个祭祀的重要节日了。
到了宋朝,有寺庙在这一日煮“五味粥”也就是腊八粥供僧仆及民众食用,而元代的帝王甚至以赠腊八粥的形式笼络他的臣子。可见,腊八粥本身就被赋以了驱邪避灾、健康吉祥的寓意。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主治医师黎创博士介绍,古人用来煮腊八粥的食材多种多样。如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无论采用何种食材,既然称为“五味粥”,总以五味俱全,充分煮透、调和为佳。
中医认为,酸辛苦咸甘五种滋味能入五脏。《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脏)象论篇》又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各种滋味的食物入口,是在肠胃中腐熟、消化的,这就是“味有所藏”,只有肠胃功能良好,五味才能达到滋养五脏的功效,才会“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因此,“腊八”除了庆祝节日之外,还需注意饮食适宜,调养脾胃。
腊八及小寒节气宜做以下动作,以调养脾胃。该手法出自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第五》:
“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即为,在晨起和睡前以双手互相摩擦令掌心发热,从上至下按摩身体,有防病的功效。建议以轻柔力道拍打、揉捏,如皮肤干涩可使用橄榄油或其他按摩油辅助。
“以舌漱漏满口中津液,咽之,三过止。”即:口微微合上,以舌抵上颚,或舌在口腔内轻轻转动,等到唾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这一动作有强健脾胃的功效。
小寒节气,黎创博士为广东街坊推荐的应节食物是糯米饭,而糯米饭也恰好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美食。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糯米饭的配料包括糯米、腊肠、香葱、鸡腿肉、香菇、白果等,即包含了酸辛咸甘四种滋味。有的厨师在蒸糯米饭时还会滴入几滴白醋,取五味调和之意,同时也可令米饭更松软清香。
糯米600克,普通大米120克,广式腊肠1对,香菇4只,鸡腿1只,去壳白果8粒,虾仁15克,葱花适量,植物油、生抽及白醋适量。
1.糯米和普通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香菇以清水泡发后切丝备用;鸡腿去骨取肉后切粒备用;腊肠洗净切粒备用;虾仁水发备用。
2.糯米和普通大米后加适量清水,滴入3-5滴白醋后蒸熟。米饭打松,摊开晾凉。去壳白果洗净煮熟备用。
3.烧锅下油,将鸡腿肉、香菇、腊肠、虾仁和白果炒至8分熟,倒入糯米饭,加入适量生抽继续翻炒拌匀。
PS:该品为2-4人分量。注意糯米饭较难消化,不建议一次食用过多,或每日食用。
到了小寒,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鹌鹑,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首推的是山药羊肉汤,可以补脾益肾,温中暖下。其次是太子参炖鹌鹑,可以补五脏,益中气。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小寒节气偶遇腊八节 河源市民是时候调养脾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