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路世玲 记者 禄永峰)近日,市民彭先生致电本报热线反映,他的母亲跟周围老年人都热衷于购买一款名为“某咖片”的保健品。因为该产品在微信朋友圈销售,没有正规发票、收据,彭先生担心母亲上当受骗,而母亲却肯定地说这款保健品对自己的身体疗效明显。
作为老年人,彭先生母亲痴迷保健品并非个例。那么,保健品真的管用吗?老年人到底因何会对保健品如此痴迷?6月12日至15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暗访调查。
最近,市民张大爷成了西峰区秦霸岭市场一家中老年人健康体验中心的常客。据张大爷介绍,体验中心不定时有免费拔罐、免费电烤老寒腿等活动,而且还有互动节目,“老年人在一起,聊聊家事,聊聊健康,店里的服务人员还免费提供净化水、大米、眼药水等物品。”
这些老年人健康体验中心是在做“公益”吗?市民刘先生说:“参加这些免费体验、免费领取小物品的活动,需要出示老年证、身份证等证件,并且会被记录在册,老年人去的次数多了,熟悉之后,工作人员就开始切入正题,什么按摩椅、足浴器、保健床等,统统推销一遍,有些老年人碍于面子,就会或多或少买一些。”
6月14日,记者来到该中心一探究竟。记者留意到,在该中心的门店前坐着二三十名老年人,其中一名老人正在体验一种足部按摩机。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按摩机是最新产品,效果明显,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等疾病。同时,一旁的一名老奶奶正坐在一个电子烘烤器上,“我得了多年的妇科病,这个仪器里面含有艾草,经过几次烘烤后,感觉好多了。”老奶奶说。
“我几乎每天都来,确实很有效果,你也可以让自家的老人来免费体验。”一名老大爷告诉记者,一台按摩床价格为4000元,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虽说有点贵,但用了对身体好,这钱花得也值。
在体验室的另一侧,记者看到,不大的房间里,20张椅子上坐满了老年人,一名40多岁的“老师”正在给老年人“讲课”:“自己身体好,儿女不受累”……老年人跟着该“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喊口号,个个情绪高涨。记者在门口听了一段时间,发现所谓的“讲课”,实际就是给老年人进行洗脑,让老年人对其公司产品的神奇效果深信不疑。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老年人,他们均表示,该体验中心的仪器体验、拔罐等免费服务,均对自身的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当被问及为何不去医院治疗时,大多数老年人表示,这里主要是免费治疗,而且感觉效果比医院好。
记者暗访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疗效各异的各种保健品层出不穷,老年健康生活馆、体验馆等不断涌现。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免费养生大课堂、店内仪器免费体验及免费测“三高”等惠老活动。所销售产品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价格不低,却深受老年人热捧。而参加此类“免费体验”“专家课堂”的老年人,都有共同的特点:时间充足、身体或多或少有所不适。
刘大爷已经在多家免费体验中心“治疗”了6个月,按他的话说,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听听课,免费体验各类服务,如果一天不去,就感觉缺了些什么。
“我也知道没有什么效果,但是老人执意要买。”市民李先生坦言,他父亲花了几千元钱购买了保健床,说每天在床上躺个把小时,就能治病。老人说用了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我们做儿女的也不好说什么。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讲师杜军认为,老年人痴迷购买保健品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源于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进入60岁以后,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对死亡恐惧感会逐渐加强,他们会通过购买保健品来获取一定的心理安慰,这是他们被骗的核心原因。其次,辨识能力不强。老年人在无法明辨是非时,更愿意听信与自己想法相契合的人,一些不法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利用亲情推销、免费体检等手段进行心理感化,使老年人放松警惕,而对于子女劝慰不要沉迷保健品的言辞,老年人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了排斥。再者,贪图小便宜。商家抓住某些老人贪小便宜心态,通过一步一步给老年人“甜头”,引老年人上钩。还有,从众心理。老年人比较容易在别人的鼓动下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跟随别人采取同样的购买行为。
杜军建议,老年人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学会鉴别真伪,拿不准的事多跟家里人商量。要明白骗子看中的是自己兜里的钱,只要管好了自己的钱袋子,就不会让骗子钻空子。同时,对于有些老年人无法理性接受生老病死,导致骗子找到了“商机”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
记者发现,保健品主打“坑老产品”,虚假宣传是保健品行业的突出问题。市面上很多药品、医疗器械都标榜采用了虫草、灵芝等名贵药材,有的还亮出所谓的“科技牌”,包括量子力学、纳米技术、诺贝尔奖得主研究等。更有甚者以专家或名人效应,将保健品的功能等同于疗效,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区别。其中,冒充专业医护人员违法夸大保健品功效,引诱老年人购买成为保健品违规违法案件的惯用伎俩。经过一番夸大宣传,原本几十元的保健产品,售价动辄高达几百元甚至于几千元。
“不知道被谁忽悠的,我母亲买了一种叫‘某果酵素’的饮品,本身就是一种果汁,但却被宣传有各种作用,妈妈坚持说喝了以后感觉身体好了很多。劝说无果只能作罢,就当花钱买个开心,谁知道她现在完全陷进去了,不光自己吃,也动员别人跟着买,现已投资了两万元。”市民张女士向记者抱怨。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世龙介绍,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保健品不是药品,能调理生理功能,但是对治疗疾病效果不大。再者,保健品不可以代替药品。保健品没有规定治疗的作用,不需要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以上市销售。”张世龙说,真正的保健食品在产品宣传上,不会出现彻底根治、成功等雷同的词语。
记者暗访了解到,保健品在“会销”过程中惯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包括对假专家的包装和虚假宣传;对所销售产品功效的虚假宣传,故意夸大保健功效、渲染治疗效果;编排桥段,根据事先早已为受害者“量身定做”好的“话术”,针对性地对受害者进行欺诈销售。
虚假宣传的保健品缘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庆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科科长张誉红表示,保健食品监管尚存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夸大疗效、利用高科技造假、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借助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等问题。“按照《保健食品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规定,保健品不得宣传疗效或暗示疗效。因此,凡宣称可以对某种疾病有奇效的,即可断定是违规保健品,都不能相信、不能购买。”张誉红说,对于群众举报,他们会尽力查处,大多数所谓的“体验中心”都比较隐蔽,而且由于涉及游医药贩、取证困难、老年人阻挠等,需要多地、多部门联动,难度很大。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老年人缘何陷入保健品“怪圈”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