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进入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如何实施?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围绕保障人民健康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期待。

  健康中国,理念先行。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杨锡祥表示,实践健康中国战略,首先要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要实现工作重点由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通过普及全民健康知识,塑造良好健康行为,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同时,要完善联防联控、医防融合的疾病防控体系,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市疾控中心主任高汝钦表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首先要升级思维模式,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医院扩展至预防、医疗、康复、养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加强各环节衔接和融合;进一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推进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疾控系统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从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的传染病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高的重点慢性病入手,把预防疾病、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作为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疾病综合防治策略。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势在必行。市体育局局长纪高尚说,树立大健康观念,需要联合多部门力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大格局,共同构建大健康保障体系,将部门工作纳入健康中国考核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深入推动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民健康保障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杨锡祥谈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海慈医疗集团总院长刘宏认为,建立医联体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通过集团内部培训,对疾病的认识、判断、治疗达到同质化、标准化,这样才有利于建立一支成熟的医疗队伍,使得治疗方向一致起来,群众在不同层级的医院都能得到精准治疗。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引进大师级的专家,不仅仅是为了坐诊,让岛城市民足不出市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是为了支持学科发展,为上联下通、双向转诊打造坚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对此,杨锡祥表示,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双提升”工程,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和时效性,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更满意。刘宏表示,应该重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作用,加强全科医生和规范化医师培训,“我们医院里每天有600名左右的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接受培训,通过这样的上下互动,使真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应该回归到社区医院,最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目标。”

  目前,基层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离居民的需要仍有一定距离。王哥庄卫生院副院长王美玲谈到,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和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应进一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出台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倾斜政策,包括医学生定向培养、待遇、晋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增加编制及中高级职称岗位,为全科医生的招聘开通绿色通道,吸引高职称卫生人才献身基层、稳定现有中青年队伍,为基层培养和留住一批能防、能治的医生,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市卫计委中医药处处长汪运富认为,这既符合国情,也符合民意。中医药工作者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提升中医药事业,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市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有很多施展空间,要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及团队,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建立中医药特色小镇(街),打造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心和康复诊疗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及养生馆等。

  “目前八成左右的医保资金都被用来治疗慢性病,用在了预防慢性病方面。”刘宏认为,根据中医独有的治未病理念,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在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阶段,中医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传播和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从而减轻医疗机构负担,节省医疗资源。海慈医疗集团正在积极探索中西医贯通之路,运用传承、量化、系统管理三个工作方法,实现中西医并重一体化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优势,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优化重组,提高效率。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和疾病谱的改变,杨锡祥表示,要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将患有慢性病、残障、大病康复期、绝症晚期的失能老人作为医养结合主要服务对象,不断创新医疗护理服务举措,与民政、人社等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有效结合,探索建立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等多种医养结合服务类型。

  面对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探索医疗健康新的产业模式势在必行。市北区滨海新区委员会大健康产业园推进中心主任亢啸雷说,要搭建集“产业、学术、研发、金融”为一体、涵盖培训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科教研发体系、诊疗流程再造服务中心以及完整的生活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集预防保健、综合干预和诊疗为一体的创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公立医疗机构起到的是兜底效果,社会办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表示,医养结合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医护人才。“我们依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和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引进和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需求。”在付钢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医养结合前景可期:“我们规划筹办的医院都有专门的医养中心,以专业的服务,为走向人生黄昏的老人提供有尊严的选择。”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公立老年病专科医院,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表示,要根据以往医养结合工作的宝贵经验,继续打造“医疗专护”的行业标杆和行为标准,将业务重心转向社会民生所需,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将医养结合、康复医学、中医药学等定为重点发展方向,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