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典故」立秋食俗 古人的养生智慧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8月7日21时30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预示秋天即将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凉风至:温度改变,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白露降:早晨会有白茫茫的雾气产生,尚未凝珠;寒蝉鸣:秋天感阴而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同其它节气相同,自古流传下来一些立秋的饮食习俗,而这些习俗大都与预防疾病有关。所谓“民以食为天”,古人会根据不同时令的食物,调节身体,以减少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说,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就一定要顺应它、遵循它。

  虽然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是立秋日仍处在“三伏天”的中伏,还是非常酷热。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桂花)蒸”,“秋老虎”颇凶,不得不防。这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

  时,暑热容易耗气伤津,养生当以解暑清热祛湿、健脾益气扶阳为主,因此立秋食俗多与此相关。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因为人们认为对付“秋老虎”要食用一些清热祛暑的食物,比如茄子。中医认为,茄子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

  痛的功效。另外,茄子是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蔬菜,适合那些想贴秋膘但又没钱买肉的人。

  中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咬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咬”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

  古人认为立秋时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润养五脏,且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时人在立秋前一天,陈冰瓜、蒸茄脯、香薷汤(香薷饮)等放在院子里露宿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苦夏”人们胃口不好,因此想在天气转凉前补充热量,那么吃炖肉就是首选。炖肉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另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俗语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看来这也有防痢疾、防秋季腹泻的作用。

  《武林旧事》中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过去很多人家中都有井,每逢立秋,家家户户都会到井口前取水,这就叫喝“秋水”。打上一碗井水,在正午时分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端给家人每人喝一口,可以消除暑热,且秋来身体健康,不闹肚子。

  立秋节气是台湾桂圆的盛产期,桂圆营养含量高,素有“南桂圆、北人参”之称。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吃桂圆对有过敏体质、头晕目眩、四肢冰冷的人,都有温补效果,尤其对贫血、失眠、健忘等症状,是很

  浙江义乌有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秋天的五行方位在西),据说这样秋天不会犯痢疾。

  立秋进补需先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须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而小赤豆正好有此功效,可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及时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同时小赤豆还具有补血作用,可以为秋冬进补奠定基础。

  浙江金华有个习俗,立秋这天要吃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金华的

  清凉糕,用的都是纯天然的原材料,有清热解暑、除毒去湿、滋阴养颜、润燥护肤等功效。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节气典故」立秋食俗 古人的养生智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