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学校座落在海拔2200多米的大山梁子中,通往校舍没有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两条无桥的小河从深深的山涧流出,围抱着学校所处的那唯一一处较平坦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是早上6点多起来后踏上3个多小时翻山越岭的求学路。
这里的家庭与小孩渴望知识文化,这里的孩子喜欢我,我也很爱他们.......
11月5日,从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乘上农用皮卡车,在山林中经过1个多小时攀沿崎岖与颠簸,上午9时许我们到达了野麻地村。
“那就是我们这野麻地村的大堡村小了。”送记者上山的乡上司机下车后指着远处说到。顺着司机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了一座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小水泥房子,跟周围的群山比起来是显得那样渺小。
“剩下的路车子没法走,大家只有把东西拿下来走过去。”听了司机的话后,大家都积极的下车,纷纷扛着提着看望这里孩子们与老师的东西,踏着泥泞小道向校舍走去。
“谢谢你们,那么大老远过来这里,快到学校坝子里坐起晒晒太阳......”在这座学校执教已经有九年的马晓林老师看到我们,开心的出来迎接大家。“学生们呢?今天不上课嚒?”记者问到,马晓林老师看了看山路说:“你们看,他们正在路上呢,马上就要到了,我去接接孩子们。”记者往山上望去,看到几位身穿着彝族服装妇女正背着牵着几个孩子顺着山道往学校走来。
记者从马晓林老师那里了解到,这学期这座村小开设的是学前班课程,每天六节课,早上10点上课,课程的开办是根据这里附近村社孩子们的情况定的,今年的这些孩子最小的4岁最大的6岁,所以就开办学前班课程了。
马晓林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从住的地方来学校要走3个多小时,还要翻过面前最高的那座山梁子才能下来,早上霜太厚,山路跟校前的那两条无桥的小河都很危险,要是遇到降雨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孩子们太小了,上课时都只由他们家里人送起来他去河边接,放学时他也要送孩子们过完河,看着孩子们在山梁子上让家人接走才放心......
我在这里所能做的就是把基础知识教给这些孩子,这样他们就能离开大山,去乡上以及条件更好的学校求学发展。
10点整,马晓林老师给这些彝家的孩子们开始上课了,课程都是按照统一的义务教育学前班的内容进行的,因为这里很少有人会汉语,所以孩子们也听不懂汉语,于是马晓林老师耐心的一句彝语一句汉语的开始了这种独特的“双语”教学。
一位在教室外等候孩子的彝族母亲用生硬的汉语告诉记者:马老师好吖,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愿意听他的话,我呢也希望小孩多学点文化知识,好好发展,不要再像我们样在这里只能种些萝卜土豆......
伴随着孩子们生硬的拼音发声,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已经是中午11点30,孩子们下课了都奔向等待着的母亲们,没有食堂,没有营养午餐,大家拿出携带的干粮渴了喝口山里接过来的自来水,在学校这小小的院坝里晒着太阳就算是解决好今天的午饭了。
马晓林老师嚼煮土豆笑着给记者说:“中午吃过午饭后还有体育课,说出来都觉得笑话自己,美术、音乐还能给孩子们教教,这体育课是我一直想要突破的难题呢!”记者看到学校里这小小的院坝里没有运动设施,也没有乒乓球桌,踏出校门就是一片坑坑包包的泥地......
午饭后因为是体育课,在马晓林老师的翻译带动下孩子们终于能够跟我们开始沟通,因为没有乒乓桌我们只能用带来的乒乓球与球拍教孩子们抬抬球之类的,虽然语言孩子们依旧听不懂,但是孩子们的笑脸与眼神都能让我们感觉到彼此的距离更近了。
记者了解到,马晓林老师今年41岁,目前两个孩子在乡上学校一个上六年级一个刚去上二年级,让孩子住校他很放心,每周末再去接回孩子,他把更多的时间与最美好的青春给予的是这山里更多的孩子们,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教好这里的孩子们,让他们走出这贫困的大山,用知识去改变未来的生活。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在大山深处求学的彝家孩子与耕耘在高寒山区的双语教师br——第十四个记者节关注“一师一校”记者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