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奢侈包,特价包邮;网红美白保湿面膜,买二赠一;神奇减肥药丸,每天一粒吃一周减10斤……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朋友”发布的商品广告。微信添加附近的人,10个人中有5个人是做微商的,护肤品、服饰、食物、保健品等应有尽有。微商作为新兴创业方式,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种种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重重隐患。微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多、价格混乱、售后服务不完善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有部分微商涉嫌传销。而现阶段的微商尚处于“监管盲区”,消费者一旦权益受损,进行维权困难重重。
“现在的朋友圈没法再看下去了,全是发广告卖货的,感觉整个朋友圈都被微商霸占了。”近日家住浮山后的廖女士为手机里的微商不胜烦恼。不知何时起,她发现打开朋友圈,更新的信息几乎有一半都是“广告”。廖女士说,她的朋友中不少都已经做起了微商,有的兼职,有的甚至是全职,一天更新十几二十条,还上传顾客反馈,让人受不了。有时滑屏幕好久,都是一个人发的广告信息。
不仅是朋友圈,连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也成了微商们的阵地。记者点击“附近的人”发现,200米以内就有6个做微商的,名字也起得商味十足:有人叫减肥体验营,专门卖减肥酵母、塑身带等;有人叫水果店小二,专门卖各类水果和零食。当范围扩展到500米以内,更多销售不同产品的微商层出不穷。记者刚刚退出“附近的人”这一界面,手机上就有7个人打来招呼,其中有5个人是做微商的。
“就算你不看朋友圈、不翻‘附近的人’,微商还是能找上门。”家住燕儿岛路的隋女士说,身边不少朋友做微商,为了少看广告,她就把一些发广告频繁的朋友的朋友圈屏蔽了,但是还是挡不住微商朋友们直接发私信给自己。
目前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商品广告越来越多,这种基于社交媒体的新型电商被称为微商,主要分为基于朋友圈的C2C(个人对个人)微商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B2C(商家对个人)微商两大类。小刘就是众多微商中的一员。7点半一坐上去上班的地铁,她就打开朋友圈,准备开启一天的刷屏模式。小刘在一家个体公司做文秘工作,每月3500元的工资除去租房和基本开销,基本属于月光族。为了能挣些外快,她加入了微商大军。
为了减少压货,她被在北京发展的表姐发展为代理,“我只负责宣传,如果有人买的话,我让表姐直接从北京发货。”她笑着说自己这是“空手套白狼”,这样起步既能学会如何经营,还没有资金压力。小刘告诉记者,她主要卖的是保暖内衣,主打的产品内有发热珠,穿上后可以自动发热。而每次微信推广的广告语,都是从表姐的朋友圈里复制的。听表姐说,这些衣服都是从韩国进口的。至于广告中所称的进口面料、含高科技发热珠等内容是否真实,小刘说自己也不知道,连这些货是否真是从韩国进口的,小刘心里也没底。
作为一名网购达人,市民宋女士每日都会刷刷微信朋友圈中的代购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多为其朋友,或经人介绍而加。信息中推荐的商品多为衣服饰品或彩妆产品,价格较之国内专柜便宜不少。今年6月,宋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名代购发布的信息,称可以低价购入热门彩妆产品,便花了258元订购了一只某品牌的唇釉。宋女士称,因她购买的色号稀缺且代购转运时间较长,该代购称可能要一个月时间。但这一等,却没了下文。“过了两个月,我还没收到这名代购给我发来的运单号。”宋女士说,在微信上多次询问,对方一直称最近海关查得严,物品目前还在清关。“直到上周,对方不再回复我信息了,还把我拉黑了。”宋女士说。
而与宋女士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市民孙女士。去年8月,孙女士因工作关系添加李某为微信好友,并在朋友圈看到其正在销售某品牌美容产品。孙女士此后浏览朋友圈时,经常看见李某上传关于该美容产品的视频,视频中,大量使用者在使用了该品牌的婴儿针、按摩膏、玻尿酸等产品后功效显著,这令孙女士大为心动。想到自己即将要拍婚纱照,孙女士花费600余元向李某购买了产品。
然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孙女士发现该产品无任何效果。她在微信上委婉地向李某提出质疑,李某却称是她使用的时间不够长。考虑到涉及金额较少,又是朋友,孙女士最终选择吃“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