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临照:1906~1999,物理学家、教育家。对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一个叫七房桥村的江南小村落里,住着一户有名的人家,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故居就在这里。钱穆家族在当地可谓望族,因为在钱家两代不足千人里,竟然一口气出了六个院士,包括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和钱易。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为何能够孕育如此众多的大家?近日记者带着满肚子疑问来到鸿山街道一探究竟。□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陈超
从无锡市区一路往东南方向行驶接近苏州地界,就会见到一座典型的江南小镇。这里水网密布、僻静幽雅,即使在如今已经充满工业化印记的时代里,转过一个街角也间或能看到一条垂柳依依的小河,这里就是钱穆的故乡,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
七房桥村内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小河穿村而过,小河名“啸傲泾”,全长不过两公里,靠东有一桥即名七房桥。钱穆在所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说,其“十八世祖某公……生七子,在啸傲泾上分建七宅,是为七房桥之由来……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壮大。”记者来到七房桥村的时候,已经无法看到钱穆笔下极壮大的宅第,当地人说即使是钱穆本人的故宅,在解放后也几乎毁损殆尽,一直到最近方才由政府出资重新修建。当地街道重新修建的就是如今记者看到的怀海义庄与钱氏故居。
正在等待布展的钱氏故居就在啸傲泾北岸,与怀海义庄相连,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宅,飞檐高挺、青瓦雕栏,进深宽阔、别具洞天。只不过因为范围限制的原因向东移了18米,原本7进的宅邸也少了2进。
100多年前,钱穆就出生在这样一座大宅里,彼时与其同住的,还有钱穆的哥哥钱声一,等到钱声一的长子出生,钱穆替他取名叫做钱伟长。
而在与钱穆家一河之隔的对岸,钱穆先生读小学时的体操老师钱伯圭生的两个儿子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大儿子钱临照是物理学家、小儿子钱令希是力学专家。
“如果再加上钱穆的女儿钱易,还有离钱穆家不远的经济学家钱俊瑞,整个啸傲泾自钱穆以降至少出了6个院士。”钱伟长的堂侄子,今年69岁的钱煜老师说,六个出自一门的院士,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顶尖的人物,特别是钱穆、钱伟长叔侄,几乎代表了文理两大学科在近代的最高成就。
为何小小的七房桥村能诞生6名院士?当地有人认为这是钱家的风水好,现在的院士放在古代就是翰林,而依照当地人的风水观,家族里出翰林绝对是祖坟冒青烟,而且宅旁必有活水。
钱氏故居前的啸傲泾,恰恰就是符合这种“风水说”的活水。当地相传,周泰伯奔吴抵达梅村、鸿山一带后,即开凿伯渎河,随后为了便利交通和农田灌溉,相继又开凿了九条支流,名曰“九泾”,其中一泾即为“啸傲泾”。因此当地人便认为,钱家长年累月住在“啸傲泾”旁,沾了早已登仙成了玉皇大帝的泰伯的仙气。
刚刚建好的钱氏故居正门前有一处啸傲泾的亲水平台,其外竖了一块“放生官河”的花岗岩石柱,领我前往参观的钱煜说,其实当地人叫这条河为啸傲泾的不多,大多数称它为“放生官河”。因其属官方指定的“放生”河,钱氏制定族规,沿河街道不允许牛羊牵入,也不准抛砖块到河里,官河里更不准捕鱼,每逢农历初一、月半,各地百姓则买了活鱼虾到此焚香放生。因此也有人认为钱家如此是沾了门前这条常年有人行善河的光。
但事情真是如此么?为什么在钱易之后仍然居住在啸傲泾的当地人没有再出现更多的院士呢?用风水说很难说明这一点。
当地不少人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钱穆的功劳。钱穆幼年极聪颖,父亲延请塾师,每日可学生字七八十个,记忆过人,7岁能颂《大学》,9岁即可背诵《三国演义》,在其离开家乡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前,他一直在家乡教书,并研习国学18年,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
对照钱氏一门六位院士的出生年龄,除钱穆出生于1895年,钱易出生于1936年外,其余4人均出生在1910年前后,钱穆在他们眼里属于大哥哥或小叔叔的级别,钱穆在家乡这18年的治学经历,足以成为后生晚辈人生最初的偶像。在其侄子钱伟长的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钱穆的哥哥去世后,钱穆一直将自己的侄子带在身边供其读书,两人常常在灯下共读,一起钻研学问,这也导致钱伟长当初是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来方才为振兴中国而转学物理。
但是钱家另外两位院士钱临照、钱令希早年即留学国外,这就很难说是受到钱穆的影响。所以钱煜等对钱氏家族颇有研究的人认为,钱氏家族在短短41年间能够涌现6位院士另有原因。
在钱氏家族内部一直有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不管再穷再苦,其家庭教育都是抓得非常牢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同样记载,钱穆12岁时父亲早逝,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在钱穆遇到困难时,母亲还是会以其父亲的例子教导钱穆,延续诗书传家的传统。
钱穆母亲的做法其实秉承了整个钱氏家族的传统。钱煜说,整个钱氏家族在江浙一带都是“望族”,自吴越国王钱镠后一直香火不断,其家族传统主要来自于钱镠留给子孙的《钱氏家训》,对其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钱煜介绍说,其实包括钱伟长在内的多位家族长辈都认为家训对自己影响深刻,就连他小时候,也被要求严格遵守家训,有了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就能够持之有方,后人得以成才的机会当然也就会很大。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道理十足。当我们把眼光从七房桥扩大到无锡全境,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与钱穆交往甚密的钱基博也是钱氏后人,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一支同样也有院士——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也是中科院院士。再加上钱逸泰、钱保功、钱鸣高等几乎都是同时代的无锡籍院士,无锡钱氏院士要超过10人。如果再把范围扩大,这个名单还将包括钱玄同、钱永健、钱三强等等。夸张一点说,《钱氏家训》几乎将钱氏家族打造成了学界“豪门”。
近千年以来,江南一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的地方,而当地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就是兴建义庄,专为鳏寡孤独者服务。
据钱煜介绍,当初七房桥钱氏一族有多人经商后获得成功,于是这些钱氏族人共同出资创办“怀海义庄”,传至钱穆一辈已近乎700年,其宗旨就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忧解难”,族内孤寡鳏独者均能领到义庄的钱粮,在青黄不接的季节义庄也经常施粥、放粮。
最重要的是义庄还资助族内的贫困学子上学。比如钱穆、钱伟长叔侄均曾接受义庄的资助方才能够继续学业。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受到义庄资助的族人,学成之后还在义庄内兴建了私立学校,尽心尽力教育族人。
“就是现在,我们钱氏家族里面,出得最多的也是知书达理的老师,比如我祖上三代包括我在内,也都是老师出身。”钱煜说,长期良好的家族教育传统,激发了每个人的天赋,所以碰上基因特别优秀的钱穆等聪明人,当然就可以一飞冲天。
孟子的母亲当年为了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搞了“孟母三迁”,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俗语也说“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记者在翻阅钱穆所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时,即使不论钱穆在前往燕京大学任教后所交往的那一群冠盖满京华的风流人物,就是在描述其故乡生活的18年里,书里仍不时就蹦出一个令人熟悉万分的名字,这样的交流环境,怎能不孕育出大师。
比如钱穆在果育小学读书时,其体操老师乃革命党人钱伯圭,其唱歌老师是华倩朔(画家华君武堂叔);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历史地理老师是史学家吕思勉,同学有瞿秋白、刘半农,随后又通过刘半农认识其弟刘天华。方圆不过百十里许的范围,一时间竟然如此多博学鸿儒云集,彼此生活、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简直就是最佳的学习场所。如今一一想来,更是让后生小子觉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鸿山街道洪维新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一个小村落为何能连续出六个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