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点滴,都会给人无穷的启示。知名红学家吕启祥说得好:“《红楼梦》是这样一种作品,只要你莫失莫忘地将她带在身边,她将不离不弃地给你以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
《红楼梦》自产生之后,便受当时及后世众多灵秀之人的不断滋养与浇灌,枝叶愈益繁茂,乃至长成大树,跻身众学科之林,成就为“红学”,蔚为大观。
如果《红楼梦》也像三生石畔那棵绛珠草一样,“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书纸之胎,得换人形,那它会是何模样呢?
不用说,那一定是一位女子,一位兼具诸钗之美,包罗众花之香,囊括万物之灵的奇女子。
之所以说“奇”,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见她,都可以感受到她不同以往的美。十六岁,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五十六岁,七十六岁,我们在自己不同的年岁见她,看她,赏她,获得的可能是非常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受,但每一种体验和感受都值得珍视和怀念。
就像在少年时,稚嫩懵懂,出于好奇,抱着一本从地摊买来的盗版《红楼梦》,在昏黄飘忽的烛火下阅读,也让人难忘。因为从那时开始便生出对宝玉的羡慕之心,对黛玉的爱慕之情。开始渐渐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开始思索什么样的女孩子是值得期待和追寻的。这是一种自我成长,也是一种自我教育。
等到夕阳西下,走到人生暮年的时候,阅读《红楼梦》依然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就像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据她说是“从娘肚子里就开始读《红楼梦》”的人,到了晚年,当了奶奶,“才真正体会到贾母的心境和期许”。所以,读《红楼梦》,不分老少,但越有生活的体验,就越能读懂《红楼梦》的真精神。
因此,很多人把《红楼梦》视为“案头书”“枕边书”,看作自己心中真正的经典。空闲时会随手拿来读几页,睡觉前会捧起来读几段,即使外出旅行或出差,也会带上她,准备随时翻阅。
可以说,《红楼梦》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点滴,都会给人无穷的启示。知名红学家吕启祥说得好:“《红楼梦》是这样一种作品,只要你莫失莫忘地将她带在身边,她将不离不弃地给你以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文/云栖君)
有没有一本书,几乎可以用所有的立场和视角来解读?如果有,《红楼梦》应该不会缺席。
鲁迅就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身份和立场的不同。还有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从中了解本行业的过去,并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比如,美食家欣赏红楼菜肴,烹制出“红楼宴”,医务工作者写出了《红楼医话》,建筑家发现了园林艺术
如果从学科的视角来看,《红楼梦》依然大可玩味。文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历史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中国封建体制和生活的缩影;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社会民俗文化的集合;经济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反映时代经济生态和具体运行情况的样本;心理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一幅众生内心世界变动、浮沉、纠结、斗争的心理图画;佛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慈悲经书至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皆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居和用武之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众多学科之林中的一个。自有人类,便有教育,也便有了对教育的思考。《红楼梦》是一部以写实为基础的百科全书,她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般生活拥入怀中、摄于笔下。而古人的教育,常常与人生、生活、家庭、仕途、交际、休闲等纠缠融合在一起,难分难拆。那么,包罗万象的《红楼梦》便不可能将教育这个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排除在自己的视域之外。《红楼梦》固然不是在专门谈教育,正如她不是在专门谈民俗,谈经济,谈心理一样,但她并没有忽视教育,甚至可以说将教育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正如有研究者所言:“一部《红楼梦》,无论红学家推演出多少主题,理应有曹雪芹对他的时代教育主脉的敏感把握与精确预见这一席位。”
实际上,《红楼梦》触及了当时社会各种阶层和形式的教育现象,也提出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教育问题。当代思想史家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叫“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余英时是从思想层面来讲的。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里的确存在着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人思索的教育世界。
对《红楼梦》教育世界的发现或审视,早在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就开始了。清人周春、张新之都认为,“贾府之弊,总在富而不教”。张新之还说:“《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一言以蔽之,左氏曰:讥失教也!”1935年,纯朴在《红楼梦的教育观》一文中说:“乍看这个题目,一定认为不是属于正统教育论文圈内所应该讨论的。在我个人觉得,这不但是很有兴趣的问题,而且是丰富的教育材料,颇值得研究研究。如果有人把这种趣味的材料,加以科学的研究,使它教育化,我想它对教育的影响一定很大,对教育的贡献一定很多。”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讨论红楼梦教育问题的著作便越来越多。书籍方面的有:张毕来的《贾府书声》,郑万钟的《漫说红楼话教育》,曹涛的《红楼梦与教育》,温宝麟的《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于洋的《人性的复归红楼梦的教育世界》等。至于论文和各种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截止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总库“主题”一栏输入“红楼梦”和“教育”两个词条,共有1108个结果;在“篇名”中输入这两个词,共有76条结果。可以说,《红楼梦》的教育世界逐渐在丰满,在清晰。
《红楼梦》开篇,作者即对自己所曾接受的贵族教育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和忏悔:“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这是在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之后,作者尝尽世态炎凉,历尽人世悲苦,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和警世之音。辜负父兄、师友的教导和规劝,碌碌无为,一技无成,才导致面临人生变故时的无助与无奈。这是教育之败带来的人生之败。反思这种教育之败,是《红楼梦》创作和成书的缘起。
从《红楼梦》的整体内容来看,教育问题几乎是贯穿始终的。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谈及贾府“一代不如一代”,到宁荣二公托警幻仙子规引宝玉遵从正统教育;从宝玉、秦钟上家塾的教育状况,到贾政用棍棒管教宝玉;从宝钗、湘云规劝宝玉留心经济仕途学问,到黛玉教香菱学诗;从大观园试才,到闲征姽婳词;从元妃省亲的接待礼仪,到除夕祭祀的宗法规矩。这些都蕴含着教育元素和成人成才的意味。
从《红楼梦》各章的布局来看,教育问题也几乎是或显或隐、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存在于每个章节。贾政教训宝玉是显写教育,湘云教翠缕认识阴阳是隐写教育;贾雨村教导林黛玉是轻写教育,第九回“闹书房”是重写教育;贾母溺爱宝玉是明写教育,大观园诗会是暗写教育。即使像“黛玉葬花”和“晴雯撕扇”这样的“行为艺术”片段,我们也可以嗅出自然教育和人本教育的气息。
另外,古典诗词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整部小说中的艺术明珠,而这些诗词也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教育的意味。叶嘉莹教授说,《红楼梦》中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拆字、谐音的,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的那些判词;一类是模拟书中角色写的,如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诗作;另一类是作者吐露内心写作《红楼梦》的苦衷,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三类诗词,或给人以人生的警示,或给人以生活的引导,或给人以生命的教育。特别是第三类诗词,更富有价值观教育的气息。比如《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应该追求什么?应该看重什么?应该珍惜什么?可以说《好了歌》清晰、形象地展示出了作者的教育价值观。
文学就是人学,教育学也是人学。《红楼梦》是文学,它就是人学,也就是教育学。因此,《红楼梦》是可以当作一部教育作品来读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红楼一梦 警世育人:曹雪芹如何反思教育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