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人生智慧

  《这样读 资治通鉴 》 力求复原历史现场,解读权术 、权谋和权力。翻开《 资 治 通鉴 》 ,除了阴谋 ,就是杀伐,怎样排除异己,怎样消灭敌人 ,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本书用今人的视角、生活体验及现实发生的事例,重新解读《资治通鉴》,教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下文是几个章节的节选。

  贯高、赵午等是张耳的旧臣,看不惯刘邦的颐指气使,所以安排了一次刺杀行动。他们安排刺客在一个叫柏人的地方等待刘邦经过,刘邦一听柏人是“迫人”,于是没有停留,刺杀行动失败,但是,一场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迫害行动立马开始了。

  后来虽然证实了赵王张敖没有指使和参与刺杀行动,但负有领导责任,按照常规,脑袋肯定不保,但好在张敖有驸马之贵,特别是有吕后缓颊,万幸没有身首异处,只是丢了王位。一场血雨腥风被控制在了相当小的范围内。

  这件事,反映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山头主义下忠诚的递延问题。贯高等是张耳的旧臣,只知有张,不知有刘,尽管张氏父子向刘氏输诚,但其部下不会将这种政治效忠递延下去,这样“两张皮”的现象,在皇帝看来,是一种深刻的隐患。雍正皇帝之所以要杀年羹尧,据说就是因为其部下只听年的军令而对皇上“脱掉盔甲”的口谕没有反应。培植个人亲信,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为皇家所忌。

  山头之下的私人势力,或为利益或为意气,一有机会就会撺掇自己的主子造反,这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不稳定因素,为人主者必警惕之。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在赵国一夜情的成果,后来才被追认为正式的皇子。清朝有所谓宗室《玉牒》,专门管皇帝宗室的户口,比较规范和严格,汉代还是专制制度初级阶段,难免有些粗糙。

  刘长的心智有些问题。他的父亲是皇帝,血统绝对高贵,但是母亲没有名分,而且生下刘长以后,即因赵王张敖家臣贯高一案而自杀。血统身份很高,现实的处境又很差,一高一低,容易让人褊狭激愤,心理不正常。再举一个例子,《红楼梦》里赵姨娘的儿子贾环,也是庶出,心理也成问题。有名分而又受蔑视,容易出麻烦。

  刘长的舅舅叫赵兼,如果严格按规矩,赵兼还不是刘长的舅舅,《红楼梦》里贾探春的舅舅是那个“升了九省都检点”的王子腾(也就是王熙凤的老爹),而她妈赵姨娘的亲兄弟还不配做舅舅,同样,刘长的舅舅应该是吕后的兄弟。赵兼曾经走辟阳侯审食其的路子,让他在吕后面前美言几句,饶了刘长母亲的性命。这位审食其或者没有去说,或者说了也没起作用。

  淮南王刘长熬到出头之日,说他是小人得志也未必准确,但肯定是小心眼儿得志,小心眼儿的人睚眦必报,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八卦绯闻缠身的辟阳侯审食其。审食其帮忙是个人情,帮不上是个本分,没有帮上你,就要按仇家对待,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正常人的道理,

  刘长有刑事案件在身。这还不算完,刘长还越权任命相国和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擅杀有爵位的人。按说,刑事问题,生活问题,腐败问题,上边一般是不会认真追究的,因为太多了,追究不过来。但对侵犯上边权力的行为是不会姑息的。生杀予夺,这是皇帝的权力,刘长侵犯了,但是文帝到此时,仍然以教育为主,没有采取组织措施。

  后来这位王爷胆越来越大,交结闽越、匈奴,只差公开另立中央了,这才受到惩处。丞相、典客、廷尉、宗正都建议按律杀掉淮南王刘长,文帝赦之,改为流放四川。

  这里还要再提一下袁盎,这个人确实有一种犀利的作风,见机较深,敢为直言,刘长骄逸时,袁盎劝文帝予以处分,及到刘长被发配,又预见到刘长“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对于这样的心理病人,骄纵惯了,一加挫折,肯定就会寻死。

  文帝刘恒听了袁盎的分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只是锻炼锻炼他,让他吃吃苦。”

  结果,凡是沿途没有好好招待废王刘长的县令,全部“弃市”,被杀掉且暴尸于市。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犯疑,如果刘长果然不堪,直接杀也可以,当然一定要安个罪名,他自杀了更好,就地埋了便罢,为何要追究沿途官员的责任?冤死了!真实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文帝既想杀了这个犯上作乱的兄弟,又不愿担杀弟之名,这才让那么多人跟着倒霉。文帝仍封刘长的儿子为列侯,并升为王,这都是做作。

  有关部门请文帝立太子时,文帝就点到了楚王、吴王、淮南王,这很可能就是一种火力侦察,我要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听到皇帝这种有油没盐的话,一定要连夜写封血书,表态坚决捍卫文帝的领导核心,子子孙孙不动摇。

  平心而论,文帝是个厚道人,但是,只要在皇帝的座位上,再厚道的品格也会异化为权力人格。文帝的这一番做作,还是没有彻底平息舆论。史载:民有歌淮南王者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心里没病怎么会病?.

  文帝刘恒要任命自己的小舅子做丞相,犹豫再三,还是作罢。 由此可见,文帝登基十多年后,国家的政治伦理渐渐形成,规矩有了。我们知道皇帝不受制度性的约束,但也不是事事无所顾忌。

  皇帝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臣子,有忠臣,有奸臣,这是乡野妇孺都知道的,但是忠臣、奸臣里面还可以再细分。和珅 和纪晓岚,谁是奸臣?我看谁都不是。他们都应该属于忠臣,只是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传统上标准的忠臣,不仅要忠于皇帝本人,更要忠于皇帝代表的法统;不仅要维护皇帝本人的利益,还要维护皇帝代表的整个皇家的集团利益,而且是长远的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皇帝和皇权法统一致,忠臣比较好做,问题是,皇帝经常做一些违背甚至是危害帝国长远利益的事情,忠臣这时就难做了。

  上品忠臣:他的政治理想也就是皇朝的根本利益大于皇帝眼下的喜好,文帝一违反刘邦思想,马上批评;乾隆行为不检点,损害大清朝的江山万年,板起脸来,把皇上一通臭批。这叫诤臣,能匡正皇帝的过错。

  中品忠臣:皇帝也是人嘛,也会犯错。有的错也是要纠正的,让皇帝意会的,不会明说,能在背后悄悄提醒的,不在大庭广众之前吭声。有的错是不能纠正的,皇帝很忌讳,谁动谁没命。这类忠臣叫什么呢,能臣,干臣,或者叫循臣。

  下品忠臣:忠于皇帝、热爱皇帝,让皇帝哥哥每天快快乐乐是我最大的快乐,皇帝永远是对的,如果有错,也是臣子们有错,一切错误的产生都是没有完整地按照皇上的圣谕去做,只要按皇上的圣谕办事,无往而不胜。这类忠臣就是和珅 一类的宠臣。

  纪晓岚算上品还是中品,不好区分,他和和珅 斗,最后的底牌,也是一个“正”字这就像今天我们熟悉的“原则”,纪晓岚要板着脸讲原则,讲一次以后就没有机会讲了,因为即使是最受原则之惠的皇帝也不喜欢身边老站着个开口就是原则的人,所以纪晓岚把原则当玩笑讲,皇上认真了,咱就原则一回,皇上不认真了,咱就是笑话、闲话。都抬到桌面上,皇上没有回旋余地了,官场的潜规则也破坏殆尽,这样大家都不开心。

  纪晓岚多次想搬出原则整死和珅 ,但到最后时刻,乾隆爷坏坏地对老纪说:“此吾弄臣,君释之!”

  申屠嘉也整了邓通一通,凡是好皇帝,都会让原则有机会长长脸,但不能没完没了。因为在皇帝老子心中,原则是个屁。 你们适可而止,不要蹬鼻子上脸。

  忠于大汉帝国的申屠嘉很过瘾,把皇帝弄臣整治了一把,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邓通跑到文帝那里哭诉:“丞相几杀臣!”文帝淡淡地笑了:“哪儿那么容易。”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资治通鉴》里的人生智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