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健康是人和自然适应的过程,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过程。

  疾病是内外环境不平衡的结果,其病因有三:一为外因,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二为内因,指机体自身调节的失常;三为不内外因,指意外伤害的侵袭,而内因起着主要的作用。

  因此,中医非常重视人体主动的养护、调摄和预防,这就是中医养生,也叫“摄生”。养生思想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但未病以前的保健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养生的内容包括居住环境、饮食起居、心理卫生和未病先防各个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意思是说生命要合乎天地之道,顺应气候之变;饮食要有节制,膳饮宜有所养;生活应有规律,房事不宜过度;劳逸应该结合,身心保持健康。

  后世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养生保健、饮食调理和“治未病”的方法和经验,不断丰富中医养生的内容。

  傅山药膳八珍汤俗名“头脑”,是一种对养生健体有良好功效的清真食品。自明代崇祯年间由名医傅山创立以来,在太原地区传承了三百七十多年,是太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

  八珍汤是以羊肉、粮食和八种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精细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汤糊状食品,经常食用可起到舒筋活血、养心益肾、补血生阳、健脾开胃、益气调元、滋虚补亏的作用。

  八珍汤选料讲究,工艺复杂,要求精选成块的上等肥嫩羊肉做原料,经过清洗、净肉、加辅料煮炖、出锅晾存等诸道工序将肉加工好,并将羊汤、羊油撇出备用;同时将诸种辅料严格按照既定制法或煨、或腌、或煮、或蒸,做好备用。制作八珍汤时将上述材料按照既定的程式、比例上火熬煮,并加入黄酒调制。

  近年来八珍汤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困难。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这一地方名吃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中华老字号“灵源万应茶”系泉南名寺福建晋江灵源禅寺三十一世高僧沐讲禅师研制,始创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迄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历史。沐讲禅师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 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制成“菩提丸”,济世救民,普度众生。“菩提丸”经六百多年的演绎、传承、发展,成为今天的“灵源万应茶”。该药茶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之功能,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为解当地百姓的疾苦,六百年来,寺中僧尼秉承沐讲禅师“广施万民,不求图报”之志,世代继承此秘方,后来寺中僧人还俗,还把该秘方及制作方法传授给灵水、曾林两村的百姓。灵源万应茶遂成为闽南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民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必备良品。

  灵源万应茶虽然已经规模化生产,但是受西医西药的冲击,在中医药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灵源万应茶并未摆脱濒危的命运,亟待国家大力保护。

  采善堂万应茶饼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由福建永定著名老中医卢曾雄采用彰州独有的高山茶叶和三十多种名贵地道中药材,用独特的中药炮制工艺加工配制而成。该药可治多种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疗效显著,行销甚广。有一云游老僧患病,服后即愈,遂赠联“采集名山药,善疗天下人”,从此药铺改名为“采善堂”。清代道光九年(1829),永定进士翰林院编修巫宜福回乡返京时,卢曾雄之子卢宏汉赠他万应茶饼。适值京城瘟疫流行,巫宜福即将万应茶饼赠与病人,治好很多人,从此万应茶饼美名远扬。随着人们对万应茶饼的需求不断增加,1988年,采善堂制药厂将现代先进工艺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制成功了万应茶袋泡剂。既保留了万应茶饼原有的药效,又具有泡服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而且包装新颖、实用,自面世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永定人赠送亲朋好友和海外侨胞的佳品。

  永定万应茶主要适应于轻型腹泻、消化不良、饮食不调、水土不服、脾胃虚弱、外感风寒和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昏、恶心、腹胀、呕吐,以及食物过敏、醉酒等引发的症状。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养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