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于是,我们品读它的过程就成为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转的美丽旅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名教授曲黎敏所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详细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病变以及相关中医对治,讲授了中医望闻问切常识等,帮助人们简明认知人体发生病变时的微小征兆,指导人们尽早发现身体的疾患并及时医治。这既是实用的人体智慧之书,也是养生与生命智慧之书。
之前,我对中医始终抱着一种偏见,认为中医就是把把脉、服服汤药、下下针。自从我拜读了曲教授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后,才渐渐懂得:在浩瀚的中华文化经典中,“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地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中医之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中医之道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另一方面,“从医之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捷径,大到天地宇宙,小到个体生命,天与人尽在此中融合,象与数也不再虚无飘渺,而是如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那样真实而令人感动。学习品味《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按照名医名家的指点去挖掘探寻我们的身体及灵魂之秘,将是我们重整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航程。
之前,我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一直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中国人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为什么子为鼠、寅为虎、午为马等等原理,但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因循着古训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生活着,被称之为“中医”的医学护佑着……当我读了曲教授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后,方知道,原来很多真理都是从我们身体里变现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因此,通过读书让我了解到人体与自然的奇妙和谐,两者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医乃仁术”。该书让我懂得中医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源于一种沉静的力量及心灵的阅读,它熨帖着我们生命的根。我还明白传统医学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老师,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暴食、暴怒、吸烟、酗酒等;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并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大医精诚”。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该书让我了解到在《黄帝内经》里,只有13个药方,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身心的修养,而不要太过分地依赖药物。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要一点点攒起足够的气和精,才可以供养一生的补给。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我们的生命活力来源于身体本身。《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自足的本性,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这样,身体才是和谐的,情绪才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本身处于一种很和谐的状态或格局,中医用“五行”来表达这和谐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克,自成一体。比如说:肾水足了,肾精足了,你就可以生发起来—--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阳只要一生发,就能够助心火,因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这就是按照五行相生而来的,五行具有一种和谐性与平衡性。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同背)之”。“行之”,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谈道、说道,就是“行无言”,关键是你去做就可以了,能做到的,就是圣人。
中医里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该书让我明白: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得病时就进行预防,并且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西医对人体内部治疗采用的是“解剖”。而中医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那么,它凭借什么“向内看”呢?它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古代名医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们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表明,古人对草药和食物的区分是很严格的。草药是借助于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则注重其气与味的平和来补益精气。如果能够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而且也能袪病,这在古代就是医的极高境界。
曲黎敏教授说:“《黄帝内经》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读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让我对中医中药有了初步认知,对中医之道有了些许感悟,并对《黄帝内经》这本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品读它,既是一次人体智慧之旅,又是一次养生与生命智慧之旅。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之道——读曲黎敏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