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教师成长计划的成长导师陆续出发,2018希沃公益行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过程中,不仅为受援学校培训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给大山孩子带去希望,也留下一个个朴实却触动人心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着对教育的爱与执着,点点滴滴值得珍藏、回味,值得与大家分享。2018希沃公益行系列支教故事之《“二胡赴滇”,看见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你我一同品读。
这大概是我去过最小的行政单位——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鱼洞村六沟组的六沟小学,是我要去支教的学校。在准备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教室里原本有投影,但老师们几乎不用,也没网络。我陷入思考:我们去了能为学校做些什么?能给老师、孩子们留下什么?
对公益支教一直心存敬畏。从报名后到支教前一天,近半个月时间,几乎一有空就翻出希沃学院看课自学,不知不觉竟累计看了400多分钟。我想,去到了就一定要做好。
转眼就到出发的日子,和我搭档的公益成长导师是浙江乌镇植才小学的胡颖老师,我俩笑称是“二胡赴滇”。胡颖老师是植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教改之星,有很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经验。第一天,胡老师从浙江到上海,先抵贵州,再到云南,从高铁换飞机再换汽车,整整奔波一天的时间跨四省才到达云南果珠乡。虽然疲惫,但我们都很兴奋,期待早点见到六沟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
六沟小学地处大山深处,附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是步行。有的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山路湿滑泥泞,孩子们的鞋子和裤腿常常沾满泥浆。
一是买菜做饭的校长。赵校长是年轻的90后,操持着学校里里外外的大小事情,人称“小鬼当家”。六沟小学有9位老师、150名学生,学校提供营养午餐,人手不够,食材都是校长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
这里的校长和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不仅要做饭,学校里七七八八的事务,几乎都是大家一起动手完成的。比如赵校长总是在培训中间向我告假,胡老师,我先出去看一下学生(临近放学,赵校长放心不下学生);比如食堂搬家,男老师们又离开教室,齐刷刷地干活儿去了。
他们是校长、是老师,又是这150个孩子的家长,不仅要上课,还要操心“家长里短”。
二是孩子们的营养午餐。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一顿营养午餐,两素一荤一汤。到午饭时间,校园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只见孩子们拿着餐具笑说着欢快地来到食堂门前,又规规矩矩地排队打饭。10月中旬的果珠乡阴冷、潮湿,但饭菜热气腾腾。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企盼,打好饭菜后一个个心满意足。
这样的情景让我心里顿时觉得满满的温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里,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温暖的家,守护着这些留守的孩子,给他们遮风挡雨,让他们吃上一顿热腾腾的有营养的饭菜。
培训的行程很紧凑,短短的一周内,老师们不仅要学会基础的设备使用,还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老师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很辛苦,由于老师们要早起赶路或照看学生,以往的中午,他们都要午休。但这整周的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全都用来参加培训了,中午不能睡,不住校的老师晚上回到家也已经夜深了。
但老师们一句怨言也没有,听课、实操、考试,每一项都万分认真地对待。由于老师们暂时没有个人电脑,他们就先把教室里的交互大板当做备课端,利用休息的时间自己研究课堂活动怎么制作。
在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方面,可以说老师们已经在积极拥抱改变了。而在浙江植才小学的胡颖老师和六沟小学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和磨课的时候,老师们感慨最多的就是对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碰撞、在教学思维上的改变。
胡颖老师说:“当地的老师在教授方案是上还很传统,常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一堂课‘老师讲,学生听’。要让先进的信息技术给这里的课堂带来改变,就必须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上去突破。”
胡颖老师把自己在一线教学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用深入浅出的培训方法带领六沟小学的老师们进入教育信息化的殿堂。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他们从信息化零基础到利用信息化手段上课,改变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
鲁老师,是出了名的“电脑盲”,基本不会自己做PPT。这次是他从教3年来,第一次上公开课,而这次鲁老师从备课、磨课、制作课件,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自我突破。同校的老师们都夸鲁老师很棒!而我觉得在鲁老师身上发生的更美好改变,还在于教学思维的变化——课上用班级管理工具随机抽到班上一位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上台,完成反义词的连线题。虽然这个孩子把所有的题目都答错了,鲁老师依然当众给他加分并奖励了小礼品。
至今都不会忘记这个小家伙欣喜若狂的小表情,回到座位后他一整节课都端坐着全神贯注在听课。一个小小的举动,给了这个孩子前所未有的鼓舞。我想,这一定会给他的成长之路带来多一些的温暖和善意吧。
这一堂课对孩子们来说,是新的体验,对老师们来说,也是新的起点。几天来的磨砺,不仅两位老师的理念,以及对教育的自信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其他老师也自觉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示范课那天除了我紧张,其他的老师也紧张。与其说这是两堂展示课,不如说这是六沟的全体老师在信息化教学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是挑战,也是证明大山里老师的一次机会。
周末在果珠乡中心校和老师们磨课,看见校园里的宣传栏有这样一张表格——“果珠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情况”。回想起这几天在乡里看到的“控辍保学”标语,让我第一次认真地去思考教育均衡这个命题。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了解到这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学校的一顿营养午餐,成为不少家长送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理由是学校吃得比家里好。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读书还不如养猪。每年开学,如果碰到有孩子不能如期报道入学,校长、老师会挨个家访,劝说村民能送孩子来上学,尽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学习这件事上,学校、老师对当地孩子来说常常意味着一切,是他们凭借知识走出大山的唯一依靠与引路者。
胡颖老师在她的分享中讲到:为偏远乡村的老师培训教育信息化技能、引导偏远乡村校长建设智慧校园、发展智慧教育,是不是为时过早?她说,绝对不是。让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现代化教育,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
教育信息化将为乡村教学引入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将通过老师们的双手转化成魔法棒,让乡村孩子尽早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唤醒更多孩子的希望。
镇雄县教育局以及果珠乡中心校领导,非常珍视这次难得的培训,组织了乡里20多位校长和骨干老师来听胡颖老师有关“建设有品质的智慧校园”的分享。县里上下领导、老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让我动容。他们像保家卫国的战士一样,努力寻求技能的提升,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孩子们的成长开疆辟土,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优质教师的培养也是消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途径,我们此行如果能够影响这几位老师,他们就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粒粒种子吧。
六沟小学的150个孩子,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常年只有爷爷奶奶。受当地气候影响,孩子们上学的路常年泥泞、湿滑,一到雨天,孩子们脚上的鞋子,几乎全是湿漉漉的,沾满泥浆。
好多孩子穿的要么是笨重宽大不透气的雨鞋,要么是满是泥水、湿透了的帆布鞋或球鞋,这一湿就是一整天。有几个男孩脚上穿着姐姐留下的粉红鞋,却很满足地说很喜欢。问孩子们冷吗?他们腼腆地笑着摇头,却告诉我们他很喜欢学校,这儿比家里吃得好,玩得开心。看着这样一群质朴的孩子,心里一阵酸楚。
胡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悄悄地与桐乡义工组织取得联系,希望能为孩子们争取到一批御寒的衣物和学习用品。热心的桐乡义工组织在了解到情况后,确认会为六沟小学的孩子们捐助一批学习用品以及鞋子、围巾等爱心物资。我们纷纷向胡颖老师竖起大拇指,胡颖老师像一颗爱的种子:她来到了六沟,不仅自己带来了爱的力量,还影响了更多人对六沟的关注,这是一次爱的接力。
临走那天课间,两位漂亮的小姑娘走过来,害羞地拿出两支棒棒糖要送给我和胡老师,当时我真的受宠若惊,想来这几天和老师们接触比较多,和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的接触,不曾想会收到孩子们的棒棒糖。这里的孩子没有太多零花钱,一根糖已经是他们最奢侈的零食了。
胡颖老师的行动唤醒了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公益行动中来;我们的举动感染了这里的孩子,他们善良、心怀感恩的心也同样感动着我们。突然想起那句: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个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原来公益也是如此: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埋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乡村教育终将如你我所愿变得更加美好。这也许就是我们公益行动的意义所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希沃公益故事看见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