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的道教养生智慧

  在“生道合一”“性命双修”的道教养生理念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山水植被或是楼阁亭台,大多融合了道教世界观,以自然的手笔阐释养生的终极状态——“长生成仙”。

  道教认为,治身养生不仅是单纯的养护身体,更与心性道德修炼统一在圆融的体系中。因此,大道形之于人体即是养生,即所谓“生道合一”。养生有两层天地,一者为吾身中小天地,用导引、吐纳、服食等道术修养,可学而至,是身体层面的健达;二者为自然中大天地,用守一、存思等道术照见,可感而通,是精神层面的净化。至高层的道教养生方式,则是诸多得道之人开辟的两者兼具的“性命双修”。而数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基于第二层“大天地”,也可解释为决定生命质量的三个“生态”(个体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中的基础——自然生态。道教养生理念影响下的园林建造,旨在观赏修行、引凤栖真,从而引导“真我”的完善与超越。

  南宋临安(今杭州)城墙环绕西湖,使得西湖周边景观文化空前繁盛。随着临安道教、佛教宫观庙宇的兴盛,西湖的园中之园也多具仙风禅意。其中包括御园(帝王家的苑囿)、贵族私园、文人私园等,以及大量道观等宗教场所的分布,形成了“西湖十景”的文化系列。

  据《西湖游览志》载,分布在西湖周边与道教有关的御园有:延祥园(御园),典型的皇家道场园林;聚景园(御园),谢府新园(太后别墅),以道教长寿为主题的皇家别墅。更有玉壶园(御园)、玉津园(御园)、云洞园(贵族别业)、瑶池园(贵族宅园)、琼华园(文人宅园),皆以道教壶中天地、服气漱津修行、洞天福地、西王母瑶台琼池等命名。

  南宋时期,“西湖十景”名号定型,几乎所有景致的要素,都兼备天地阴阳属性。如两峰插云,峰属地,云属天;雷峰落照,雷峰属地,夕照属天;苏堤春晓,苏堤属地,春晓属天;曲院荷风,曲院属地,风属天;平湖秋月,平湖属地,秋月属天;断桥残雪,断桥属地,雪属天;三潭印月,三潭属地,月属天;南屏晚钟,南屏属地,晚钟声拟天籁;柳浪闻莺,柳浪属地,莺声拟天籁等。如此密集的对应,应该不是刻意比附,而是大手笔的安排。

  其中苏堤春晓、曲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四景,组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天地物类观赏序列。苏堤桃柳夹岸,花开在春,一日在晨,因此“春晓”是最佳观赏点;曲院荷风,莲开在夏,夏令兴荣,曲院酒坊,亦在兴隆,因此曲院荷风夏观为佳;平湖秋月,暮时月上,四时属秋,秋令肃杀,川为积刑,因此水上“秋月”乃合;断桥残雪,雪飘在冬,万类藏灵,萧瑟寒冻,因此断、残之景相匹配。如此,四景的命名不仅包含天地,观赏景致的时间也合四季之令,这正符合道教养生中行令如时、其和不失的思想。可以说,“西湖十景”万类相通的景观智慧,缘于道教效法天地、颐养性命的养生文化积淀。

  明中期社会的稳定繁荣促生了文人私家园林的兴盛。与皇家道场恢弘绚丽、神圣庄严不同,崇尚雅致生活的明代士大夫以穷极精巧的造园手法,试图获得“清奇”“自然”的仙家养生境界。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涌现出大量经典的文人园林而享誉后世。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明正德初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回乡而建。“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与王献臣私交甚好,一直参与拙政园的建设。从文征明集诗文、绘画、园林于一体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可以看出,三十一景之意境处处比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修养风范。分析三十一景的不同主题,会发现与道教修行或仙境典故直接有关的约占1/3,仿照道教疏朗淡远的养生意境而着力于植物营造的约占1/2。如“梦隐楼”的原型为“黄粱梦”,“小沧浪亭”的原型为“沧浪宫”,“小飞虹”的原型为“虹桥”,“听松风处”的原型为“松风阁”。

  拙政园景观处处包含仙道情怀,这样的园林绝非只供生活游憩所需,更是一个整合儒家与道教意境,集古今天地于一体的洞天所在。而同时期的江南文人园林如留园、瞻园等,大部分景致也在有意去摹写道教风雅,营构一种清净的养性之处。“山水”是江南文人园林的造景要素,园林中,叠山置石常在湖畔水中,而且依据昆仑发脉、水流东南等时空大格局。叠山置石通常位于园北或水北,水流通常向东南。这样的布置不仅是风水考虑,也更为园主人的身心修养考虑。

  宋代以来,无论皇家还是私家园林,道观或是文人园林,其规划多去写意道教天界的琼岛瑶台、阆苑仙宫。既为灵憩诉求,也为藏风纳气;既为观想修行,也为引凤栖真。住园者或游园者彻荡烦虑,明见本来天道心;思悟真一,还原清静无为意。如此一来,在道教文化的熏染下,其存在的意义远超建筑巧、意境美,是对人类真性灵的召唤。

  本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大多整编自网络,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不代表民国杂谈的立场。如图文内容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古典园林中的道教养生智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