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第二天记者要来采访,年逾古稀的施老连夜写下自己从医几十载的心里话。曾担任过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他,虽然做过的报告、发表过的有关中医发展的文章不计其数,但他对接受这次采访依然格外认真。
施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养生尤其是“中医养生”的关注度特别高,然而这首先就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说起中医,人们就觉得是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打针吃药,以为中医就是可以让你不吃药,就是食疗或者经络疗法。
施杞:每天一斤绿豆煮成水,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这种言论显然违背了中医几千年来所遵循的“辨证”和“适度”的常理,纯粹是打着中医的幌子,以偏概全,以讹传讹,以假乱真,不仅误导了读者的保健观念,更误导了大家对中医的认识,坏了中医的名声。
解放周末:在“张悟本热”之前,各类中医养生明星、中医养生书籍在社会上就已形成了热潮,一些读者尤其信奉书中所谓的“中医养生准则”。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似乎都有这样一些特点,老百姓关心什么话题就讲什么,牢牢抓住老百姓的心理,不仅语言浅显易懂,“操作”起来也似乎容易得很,比看病打针吃药要省力得多。
解放周末: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的史蒂芬·巴雷特最近说过:“面对那些自称是养生专家的人,中国人需要多一点质疑精神。类似张悟本的伪养生专家其实是很容易辨认的,他们的共性就是强调‘病都是吃出来的’。人们必须离那些声称‘某某食物可以完全代替药物’的养生专家远一点。 ”
施杞:我认为,这种心态首先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包含着对传统中医的信任。但是,真正的医者绝对不会利用老百姓的这种需求和信任,打着“中医大旗”去夸大常识或者否定常识,故意炮制耸人听闻的“养生”观点。
真正的中医养生,绝不仅仅是几个“偏方”,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包括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拿食疗来说,应当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病人制定各种不同的饮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食疗也同样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来辨证使用。
施杞:对,内行不说,外行乱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养生乱象”。一些外行善于抓住老百姓的需求和心理,于是就打着专业的旗号去忽悠,而一些真正的专家往往比较严谨,或者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没有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我认为,“张悟本事件”的产生,折射出人们对中医的某种误读和曲解,尽管错不在中医,但也映射出中医发展中所面临的尴尬和困惑。
“不少人愿意相信各种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秘诀’,说明他们信任中医,需要中医,但在信任的同时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医。 ”作为一名为中医事业奉献几十载的老中医,施杞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人们认识真正的中医。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代语境下遥望几千年前古朴深奥的中医理论,以及难解的语词间蕴含着的古典哲学思想,难免让现代人对中医产生“玄妙”甚至难以言传、难以用科学解释的印象。而五花八门的养生秘籍,恰恰抓住了人们这种雾里看花的心理。
首先是“整体观”。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气血、五腑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调节。同时,人与外界环境也是相统一的。正因为把人与外界看作一个整体,所以中医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平衡”,而不局限于一个疾病、一个证候、一种症状。
中医的另一大原则是讲究“恒动”。生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并非静止僵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就是“阴阳五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始终是与五行概念相交融的。中医养生遵循“四时阴阳”的原则,《黄帝内经》认为,人首先应该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各方面来养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第三大特点。 “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各有不同,一个好的中医决不会‘千人一方’,势必通过望闻问切,鉴别每个病人独特的病理情况以及整个身体的状况,并通过不同药材的配伍来对症下药,每味药用多少量、怎样搭配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施杞说:“单一个‘望’字就有多重涵义:一要望神,通过望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色的变化,来判明患病的轻重、预后等;二要把望全身与望局部相结合;三要望舌苔,从而有助于辨证精确,如舌质偏紫者属血瘀,苔腻偏白者为寒湿,偏黄者为湿热;四还要望咽喉,因为咽喉能反映出疾病的虚实及正气的盛衰。如果不懂辨证施治、因病与药,治疗方法不对路,就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更谈不上治病救人。 ”
报考大学那年,81岁高龄的祖父对他说:“考中医学院吧,上海有名医,中医有学问,值得你一辈子用功去研究。 ”当施杞拿着上海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祖父的病榻前,祖父语重心长地说:“医乃仁术,你要做个令人称道的好中医。 ”
毕业后进入龙华医院伤科的施杞,师从全国著名的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骨伤科病人慕名前来就诊,老师又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各类会议多、会诊任务重,但他仍然尽自己的全力无微不至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不计名利,甘当一名普通中医。 ”
在施杞看来,医者行仁术,就是要热爱中医,关爱病人。他说:“仁者爱人。爱病人关键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要有了这颗真诚的心,病人也会对你永存一份线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西九江的退休工人被当地诊断为脑癌,慕名到上海龙华医院找到施杞,寻求最后一线希望。施杞悉心诊断后,认为他所得的是颅内血肿,经过手术治疗加上中医疗法,病人终于痊愈出院。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龙华医院老中医徐福民在庐山休养时意外发生脑外伤合并骨折,施杞被派去抢救病人。他赶到庐山脚下的九江,却买不到上山的车票,听说要等两三天才有。正在十万火急的时候,施杞竟然与当年这位家住九江的病人偶然相遇。 “施医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病人看到施杞后,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
了解施杞遇到的难题后,老病人想方设法弄来车票。由于抢救任务重,三天后,医院决定用军用飞机派遣两名护士上山协助施杞。当得知两位护士降落在九江临时军用机场却无法上山时,又是这位病人千方百计为他们借来一辆当时十分难得的轿车,使得两位护士及时赶到了病床前。
在施杞看来,要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中医,掌握正确的防病治病知识,中医应该积极主动地深入民间,深入社区。他说:“只有把中医的根更深更广泛地扎于民间,才能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中医的疗效。通过看似不起眼的中医社区科普宣传,能更好地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从而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
自从龙华医院2005年与徐汇区社区结对,建立“名老中医下社区”模式以来,施杞每个月坚持去社区进行义诊。遇到最多的是关节炎病人,施杞在开药的同时,还会告诉他们日常泡脚的方法,并亲自示范一套健身操。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病人切实感受到中医简便又经济实惠的优势。
施杞认为,中医深入社区,开展“治未病”工程,不仅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更是事关中医保持其生命力的大事。只有让老百姓认识中医,信任中医,真切感受到中医的疗效与优势,中医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
他的育人之法是“三路”。一是“引路”,引导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立志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崇高理想;二是“铺路”,他不仅帮助学生学好课程,还争取到多方资源及科研经费,努力创建具有一流水平的科技平台,让青年学生有锻炼成长的“用武之地”;三是“上路”,施杞说自己要发挥“老马识途”的功能,千方百计扶持年轻人。
多年来,施杞总是亲自带领或陪伴学生去投标、答辩,为他们示范、壮胆。他说:中医的传承应当“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本着这样的原则,脊柱疾病研究所与世界华人骨研学会、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骨科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每年,施杞都会把优秀的学生送到这些机构去学习。他要求学生:“在用中医传统理论去研究中医骨伤科学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实现中医骨伤科学的现代化。 ”
施杞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3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香港大学名誉教授,还被美国普林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8所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辞海》中医学科主编。全国第二、三、四批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曾拜全国著名老中医石筱山、石幼山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经验,成为中医骨伤科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人。
施杞还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了硕士生70名、博士生46名、博士后7名,带高徒14名。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养生乱象”下的中医真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