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自2006年国内引进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以来,十多年间国内累计开展了4万余例机器人手术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在疾病预防、血液保障、院前急救、母婴安全、卫生监督等各方面,全面筑起一张健康防护网。未来,上海将依托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的运用等,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用6个“一流”概括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即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医学人才、一流的医疗保障、一流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流的医疗监管。
上海疾控透露,目前,上海已初步建成疫苗综合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信息系统,覆盖了全市所有的社区接种门诊。未来,上海市还将打通疫苗接种与医疗服务的连接,打通疫苗接种与助产机构、妇幼保健的连接,打通疫苗接种与社区慢性病等健康管理的连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健康维度的预防接种服务与管理体系,实现健康融入万策。
今年恰逢《献血法》实施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献血模式由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顺利转轨,无偿献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血液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2017年全年,上海共募集50.5万人份血液,36.26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千人口献血率达15.01,全市无偿献血总量较1999年的28.7万人份增长了76%,采供血整体水平领先全国。
上海市血液中心介绍,2011年7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全面实施全市血液集中化检测,有力保障了上海地区的血液安全。上海在国内率先对全市范围内采集的血液样本开展核酸检测,有效地缩短了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上海开展的血液不规则抗体筛查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在省级(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实现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地区;2016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又在全国率先开展血小板100%细菌检测,是全国唯一开展这项工作的采供血机构。今年,上海市临床用血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线运行,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临床用血的精细化管理。
医疗急救事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始建于1951年,改革开放前,救护职能以转运为主;改革开放后,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介绍,院前急救系统以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为基本标准,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按照“3万人一辆救护车”的标准统一配备高性能底盘型救护车辆;上海还设置了独立业务管理部门和调度受理席位,开通了“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为急救业务的分级救治腾出空间。未来,上海还要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陆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
图说:上海市急救中心的专家现场演示并让师生体验操作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不久前,上海出台《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社会办医品牌。上海,正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因子。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改革开放再出发|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走6个“一流”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