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是指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品的存在本身无可厚非。作为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保健品早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市场上关于保健品“治病防病”的无度欺骗营销让保健品趋于“妖魔化”。除了通过赠送礼品、免费体验、夸大药效来欺骗老年人外,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还采用“温情攻势”与老人拉近关系,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年人的疾病,通过逐步地交流引导老年人走进骗局。还有很多保健品商家更是拉虎皮做大旗,不但把老人集中到高档酒店请来一些莫名的所谓“专家”为他们“洗脑”,对所兜售的保健品、保健器材进行极力吹捧,甚至还被冠上“神药”和各种神奇功能,这种以欺骗方式进行的违法营销手段,不但让众多城市家庭的老人陷入保健品误区,更“榨干”了很多老人一生勤俭留下的所有积蓄,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这一群体健康利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保健品“坑老”、“骗老”悲剧频现报端,然而仍有老人前赴后继地往“火坑”里跳。近日一篇关于老人为了购买保健品花光所有积蓄,发病时还寄希望于这些“神药”来救命,然而最终不幸离世的报道,更是将这一社会问题推上舆论风口。面对这类事件,我们在痛心之余更应深思,到底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对于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乱象,有业内人士总结为三个突出问题:夸大功效、售价虚高、欺诈营销。一些保健品在名称制定以及广告宣传上,使用一些暗示性词语,以诱人产生“治病防病”的效果联想,同时打着“进口产品”“高科技制品”“新产品”等幌子,借以推高价格。更关键也更见效的招数是,保健品销售一般不走药店渠道,而多是以电话、网络以及借举办保健知识讲座进行现场售卖的“会销”方式销售。这种销售方式往往可以绕过相关部门的监管,哄骗、欺诈也就隐于其中。保健品经营者虽然欺骗营销,但“不求有益但求无害,最起码不能吃死人”。这条所谓的“底线”,恰恰点出了我国保健品市场之所以乱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着违法风险和成本都不高,而这也是对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严、对违法行为惩处不重的讽刺。目前,我国保健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之审批相对简单,故而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食品行业,给保健品市场的监管造成很大困难。另外,我国政府对保健品的管理体制“重审批,轻监管”,且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容易导致“见利都上、遇责都躲”的情况。加之现行法规对违规商家处罚过低,不足以对其产生威慑作用,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显然,要治保健品市场乱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违法犯罪成本。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不只是要做到严查、严打、严管,还需深化制度改革,改变当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建立完善着眼事中、事后的保健品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当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保健品,养成科学保健、安全消费的习惯。(综合整理)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如何让老人远离妖魔化的保健品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