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检测肿瘤”?广东一女子信以为真致切除整条舌头真相是……

  事实上,罗永章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辟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他认为,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教授团队宣布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紧接着,网上将“一滴血可测癌症”炒得沸沸扬扬,以至于研发者团队不得不站出来,通过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进行辟谣:“一滴血不能检测肿瘤”,实际上只是“监测”肿瘤。

  今年,这种试剂盒获得了欧盟的准入许可,这也是“一滴血可测癌症”被再度翻出来热炒的原因。

  为什么“一滴血监测肿瘤”会被传成“一滴血检测肿瘤”?应该说,这与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不够严谨、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准确有关。而这种说法在网络世界中热传,则与营销号的推波助澜、吃瓜群众们对早日攻克癌症的热切盼望不无关系。

  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眼里,“检测”和“监测”是有区别的吗,区别在什么地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在肺癌中,传统的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的灵敏度只有54%,符合率为66%;而热休克蛋白90α的灵敏度达到72%,符合率为75%,明显优于CEA。

  在肝癌中,传统的标志物AFP(甲胎蛋白)灵敏度为53%,符合率为74%;而热休克蛋白90α的灵敏度达到93%,符合率为92%。

  然而,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够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专家们爱说“血液中的XX肿瘤标记物不具有特异性”,换言之,它不能百分之百指向某种癌症。

  例如,我们都知道,肝癌可查甲胎球蛋白(AFP),肠癌、胃癌可查癌胚抗原(CEA),但反过来,AFP和CEA升高,是不是就对应着这些癌症的发生?医生会劝你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假警报”。

  以广东人高发的鼻咽癌来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大附属肿瘤医院)前任常务副院长廖振尔教授曾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鼻咽癌初筛要抽血检验VcA- IgA、EA-IgA两项。但是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就需要进一步做定量分析、电子鼻咽镜检查、活检来,以便鉴别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引起的。

  即使是这次引发热议的“明星——”热休克蛋白90α,它也只能用于肺癌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而不能100%检测出肺癌。

  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地监测。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的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测定Hsp90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监测手段。

  此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sp90α的含量在早期肺癌病人体内比健康人高,在晚期肺癌病人体内比早期肺癌病人更高,三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有些患者尽管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如果其体内Hsp90α含量已经升高,就可以提示其做进一步检查确诊。

  如果误信“一滴血可以检测肿瘤”的说法,会怎么样?轻者可能白白焦虑一场,重者呢?相信广东揭阳的张女士会告诉你她有多么后悔。

  本月初,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了解到,家在广东揭阳的张女士(化名)舌头上长了一个黄豆大小的疱,她怀疑是“口腔溃疡”。由于做错了两件事,四个月后,她不得不切掉了整条舌头。

  4个月前,张女士发现舌头上长了黄豆大小的疱疮,以为上火,随便买了点消炎药吃。随后,她到镇卫生院治疗,医生认为症状像口腔溃疡,按此进行治疗两周。由于效果不佳,张女士怀疑镇卫生院医生的判断。这时,她做了第一件错事。

  通过朋友介绍,张女士找到了一名自称“闻名粤港澳”的医生。这位“名医”建议她到医院抽血“化验一下癌细胞”。一拿到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验结果,家人便交给“名医”。“名医”表示结果 “一切正常”。张女士和家人长出一口气。这时,她做错了第二件事,相信了名医对报告的解读,随后开始服用草药。

  直到四个月后,张女士的舌头已经无法活动,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家人才意识到不正常,陪她急匆匆赶到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接诊的张大明博士发现肿物占据了整个舌头,高度怀疑是舌癌。

  但家人不相信医生的说法,反复强调张女士曾抽血检测癌细胞,“报告单上一切正常”。然而,病理结果证实,张女士得了“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在该院接受了舌癌扩大切除手术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

  “如果她早点来,手术范围会比现在小得多,而且可做单侧颈清扫,手术创伤没有那么大。” 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张大明博士感慨,类似张女士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他们经常会不解:“抽血检验不出癌细胞,为什么还会被诊断为癌症?”

  “目前医院里抽血化验检查的是肿瘤标记物,而非直接检测癌细胞。”张大明指出,即使肿瘤标记物化验结果偏高,也不代表一定是癌症,例如甲胎蛋白(AFP)升高,除见于肝癌患者外,在妊娠期女性、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均可能升高。另一方面,肿瘤尤其是早期肿瘤,在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中也不一定会“露出马脚”。

  一般来说,完整的癌症筛查是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包括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化验等的综合判断。肿瘤良恶性诊断的金标准就是病理化验。

  对舌癌而言,由于舌体肿瘤易于暴露,取材方便,术前取小块肿瘤组织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半个小时内即可确诊,诊断准确率高达98%以上。这种手段已成为术前舌癌诊断的标准。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任常务副院长廖振尔教授指出,四类人应该进行专门针对肿瘤筛查而设立的“防癌体检”,而且最好能做到每年一检。

  首先是各类肿瘤高风险人群,如频繁接触致癌物质、有家族病史等。以女性宫颈癌为例,有频繁性生活、多性伴等性活跃人群比其他女性更容易患宫颈癌。

  其次是肿瘤高发地区的居民。以广东为例,中山、四会等西江流域鼻咽癌高发,潮汕地区食道癌高发,上述地区居民应定期筛查相应的肿瘤。

  再次是有吸烟、喝酒、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已被证明是肺癌等多种肿瘤的高危诱发因素。

  最后是处于肿瘤高发年龄段即四十五岁以上。近年来,肿瘤发病已呈年轻化态势,“五十而知肿瘤”现象屡见不鲜,应该提前防范。

  不过,年龄并非绝对门槛。例如一些癌症高发家族成员,患癌的风险相对高过普通人,没到肿瘤高发年龄也应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有一名14岁少年因外婆患鼻咽癌,到医院进行鼻咽癌筛查体检,结果也被查出早期鼻咽癌。

  国际上通行的防癌体检采取预约式、一站式服务,并根据体检结果,向体检者提供家庭医生式咨询服务。廖振尔教授指出,肿瘤往往具有家族遗传性。一旦家族中有人查出肿瘤,其他人需不需要做检查,可以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接受防癌体检时需要提前做哪些“功课”?“防癌体检需要提前预约,一般可以在半天之内完成检查,3天左右出体检报告。”不过筛查消化道肿瘤时,胃肠镜如发现息肉、肿块等,需要进行活检,体检报告通常需要5~7天。

  就病种而言,宫颈癌筛查前三天不要过性生活。感冒痊愈后,再做鼻咽癌筛查,否则感冒也会使EB病毒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做肝胆脾彩超筛查肿瘤需要空腹,在检查前一晚十点以后应停止进食,但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否则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偏高,影响血液检查项目的精确度。

  廖振尔强调,防癌体检是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的防癌筛查,重在揪出尚未被察觉的肿瘤踪迹。如果身体相应部位已经出现不适时,则应该马上到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此外,防癌体检还可量身定制。该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量身定制?廖振尔指出,首先要根据生活因素、职业、性别、家族病史、地域,来评估最可能面临的肿瘤风险,然后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有无数种食物被人们寄予了预防癌症的厚望。尽管有数千家网站都声称这种或那种食物可以防癌。

  真相:实际上,不存在什么超级食物。这些宣称不过是商业销售手段而已,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这种“理论”来自于一个以偏概全的观察结果,“肿瘤总是白色的”。先不说癌细胞压根儿就不是真菌,这种观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肿瘤也不都是白色的。有些是,但还有些真的不是。

  谣言的支持者们认为癌症是由一种叫做念珠菌的真菌感染造成的,而肿瘤则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形成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一滴血检测肿瘤”?广东一女子信以为真致切除整条舌头真相是……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