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钱伟长的治学之本:“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并称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昨天,随着著名力学家钱伟长的与世长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三钱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留给了世人的无尽思念。

  “三钱”的一生,无疑是科学报国的生动写照。“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信念,更是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回忆起钱老跌宕起伏的学术生涯,与他共事33年的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戴世强无限感慨:“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1980年,世界理性力学权威、美国科学家A.C.爱林根访问中国,特意来到清华大学照澜院,拜访一位不曾谋面的“学术导师”——钱伟长。当年,爱林根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学术论文深受启发,从而开始自己的开创性工作。

  令爱林根受益匪浅的文章,其实是钱伟长的准博士论文,后成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的必读教材。1940年,28岁的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公费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一年不到,他与导师辛格教授联名发表了一篇讨论“板壳内禀统一理论”的文章,被誉为“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戴世强回忆说,是年,恰逢60岁生日的“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决定出版一本庆生文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也被收录其中。不可思议的是,28位论文作者大都是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现代电子计算机创始人之一)这样的科学泰斗,钱伟长是唯一一位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是中国人。

  1942年,博士毕业的钱伟长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师兄钱学森和同班同学郭永怀、林家翘共同“会师”在冯·卡门门下,专攻导弹等飞行器的运动轨迹计算。当时正值二战,德国研制的V2火箭让英国十分紧张,首相丘吉尔急切地想知道,火箭的最大射程会否对英国的军事要塞产生威胁。冯·卡门的4个中国学生经过周密计算认为,“在最近的将来,德国火箭不太可能击中英国的战略要地”,这项漂亮的工作,不禁令丘吉尔交口称赞。

  因为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钱伟长曾于1956年和1982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样的成就,少有人及。奇怪的是,这位力学专家时常“不务正业”,被人戏称为“没有专业的专家”,甚至是“万能科学家”。戴世强告诉记者,在钱老的学术生涯里,先后换了20几个研究方向,每一次转向,其出发点都是国家。在他看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从化学溶液的研制到光谱学分析,再到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前身“钱码”的诞生,钱伟长的兴趣爱好显得十分跳跃,而且干一行,像一行。身为学长,钱学森曾如此评价“师弟”:“钱伟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然而,钱伟长却坚决否认自己是天才。相反,在戴世强的记忆中,钱老曾不下十次地对他说,所谓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用功,“说来也许没人会信,钱老开夜车的习惯从16岁起一直延续到86岁,整整坚持了70年。”

  即便是走上教育管理岗位之后,钱伟长也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1992年出版的《钱伟长文选》收录了钱老所著的84篇学术论文,最后一篇发表于1989年,那年,他已77岁高龄。“钱老一生都在用行动告诫我们,科学家必须时刻站在世界科学前沿。”戴世强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科学家钱伟长的治学之本:“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