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伏天的结束,天气渐凉,很多人就会觉得最热的天气已经结束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并非如此,反而出伏后人们更容易受疾病所困扰,主要原因在于出伏之后,不仅天气炎热,而且气温多变,早晚温差加大,天气干燥,人体的免疫能力会有所下降。
想要平平安安的入秋,大家要就要注意出伏后的调理和健康问题的预防。出伏都与哪些需要注意的,如何调养身体呢?一起来看看吧!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这时候可以吃的润燥食物包括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出伏后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所谓的“秋乏”。这是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出伏以后,温度会逐渐降下来,虽然不明显,但是却给了霉菌的适宜繁殖温度,而且出伏以后的雨水会逐渐增多,只要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
霉菌的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摄氏度、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时,它们便会生长繁殖。专家支招,人们在出伏以后要注意通风勤一点,准备换秋装的朋友,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很多!
出伏之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而自然界的阴寒之气慢慢的渐长,因此要格外的注意避免寒邪入侵身体。
我们的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后背注意保暖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冬季的严寒。因此,就算出伏之后,天气依然炎热,爱美的女孩子也不要穿露后背的衣服了。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的时候,肚脐是我们与母亲的联系也是汲取养分的通道。当我们出生之后,肚脐就成了无用之处,还成了最柔软,外界离腹部器官最近的地方。肚脐处,不能受寒,否则会易使寒气入侵,因此出伏之后,肚脐的保暖也是要格外注意的。
我们脚连接身体内的很多经络,并且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本来就容易冰凉,如果脚部受寒,经络淤堵,会影响身体的很多器官的正常运作,对健康是不利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健康知识】出伏后养生人医君提醒您谨记这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