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亚健康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同时《内经》中也出现了非常成熟的“药食同源”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以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纵观中国中医历史,不难发现学自古以来中医理论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于是“药食同源”的道理中国沿用了上千年。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膳食营养越来越丰富,按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按照“药食同源”的理论,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时代指日可待。但是一项项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中国政府从1992年开始,每隔十年定期进行一次全国性营养调查,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30多年,调查了三次。然而数据显示,无论如何强调膳食均衡,有一些营养素,中国国民的摄入量在这些年中,不但没有显著改善,反而总体上是逐次下降,同期慢性病的状况却在不断飙升。

  不,“药食同源”没有错,食补的方法也没有错,只是我们今天的膳食环境,已不尽如当年了。

  食物的外观在不同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但内在的一些营养素含量在现代社会变化极大,几十年间就有重大改变。举个例子:

  可以看到,现代食物的总体趋势是微量元素的大幅流失,即“营养空洞化”。普通民众也能感觉到,现在的很多食材没有童年时记忆中的那样美味了。

  现在的社会,人口增加,食物需求量激增,促成了食物成熟的速度要越来越快,只需要补充化肥中的氮磷钾几种物质,食材便可快速生长,个把月的时间一批新鲜的蔬菜就可以成熟出现在餐桌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在食材一次次的快速生长中变得贫瘠、匮乏。使得食材中的营养素也远不如以前。我们的“药食同源”也就因此要变一变了。

  我们吃着远不如前的食物,但却想象着获得以往可以获得的“药食同源”,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每天的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每天的身体负担日益加重,健康的身体逐渐走向亚健康。我们需要警醒起来,意识到身体中微量元素的缺失,通过食补的同时需要在生活中使用膳食补充剂,来减轻身体的负担。

  日常生活当中所需的各类维生素、叶黄素、氨基酸等等,在食物营养日益空洞化的今天,需要我们重视补充,找准摄取途径,维护我们的健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为什么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亚健康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