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2006 年第 21 卷第 8 期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451 ·· 论著·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 合肥 230038) 摘要

  2006 年第 21 卷第 8 期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451 ·· 论著·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 合肥 230038) 摘要 :讨论六经实质 , 关键在于对“ 三阴三阳” 的理解 。 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 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 三阴三阳的开 、 阖 、 枢 , 决定了“ 六经” 各自的属性和不 同特点 。 需要用 五运六气 在不同时空 方位阴 阳气的 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 。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 , 以往六经 理论中的 一些难题 , 就可 以得到较 为合理的 解释 。 三 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 。 三阴三阳辨证 , 可 较好地反映 疾病发生时 内外环境 整体变化的 动态时 空特征 。 讲《 伤寒论》 不能不讲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 关键词 :六经辨证 ;五运六气 ;伤寒论 ;三阴三阳 ;阴阳离合On Mode of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from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Gu Zhishan(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fei 230038) To discuss the essence of six meridians , the key point is the comprehension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 Abstract :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describes the six natural states of re -division and reunion of yin and yang .The opening , closing and pivot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determine the proper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 eridian .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 stand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by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s the comprehension of different states in space time , azimuth and yin-yang qi . If we discuss six meridians from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 most of the previous puzzles could be solved reasonably . The dynamic space -time variations among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is well ordered .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could well reflex the dynamic spac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chang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when disease happens .The theory of six meridians must be mentioned as lecturing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Shanhan Lun) , an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eridians can not be abolished . Key word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eridians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Shanhan Lun);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 redivision and reunion of yin and yang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 :五运六气学 说“ 是中医理论的 基础和渊源 ”[1 ]试作阐释 , 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 中医学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 ( 太阳 、 阳明 、 少 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 , 习 称“ 六经辨证” 。《素问 ·热论》 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 三阳六个阶段 ; 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 以三阴 三阳为辨证纲领 , 树立 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光辉典 范 , 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 但是 , 六经 的实质是什么 , 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 讨论六经实 质 , 关键在于 对“ 三阴三阳” 的理。 近现代的 中医界 , 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 , 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 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 , “ 六经” 问题就是一个 典型例子 。 有人认为“ 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 , 六 经名称本来可废” , 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 沿 用六经以名篇 , 又未免美中不足”[ 3] 。 六经辨证是 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 六经的存废非同 小可 ! 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 国中医药科非典专项 23 号)[ 2] · 452 ·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2006 年第 21 卷第 8 期解 。 目前通常的 解释认为 : 三 阴三阳是阴阳 的再 分 , 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 太阴 、 少阴 , 太阳 、 少阳) 而为四象 , 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 厥阴 , 形成三阴三阳 。 有人认为 , 《 素问·热论》 的 六经以表里分阴阳 , 《伤 寒论》 六经则以寒热 分阴 阳 。 若按此理解 , 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 和表里的深浅 。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 , 并没有把 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 , 也没有把寒象 最重或阳气将绝 , 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 。 且太阳主表 , 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 应 ? 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 ? 太阴若为阴 之极 , 为什么《伤寒论 》 太阴病提纲云 : “ 太阴之为 病 , 腹满而吐 , 食不下 , 自利益甚 , 时腹自痛 。 ”讲 的仅是一般脾胃消 化道症状 ? 太阴病的第二 条是 “太阴中风 , 四肢烦痛” ;第四条是“ 太阴病 , 脉浮 者 , 可发汗 , 宜桂枝汤” ;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 释 。 日本汉方医家把 少阴病说 成是 “ 表阴证 ” , 但 《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 , 论中列出的“ 难治” 、 “ 不治” 、 “ 死”的条文就有 8 条之多 , 远较太阴和厥 阴病深重 , 其证候性质能以“ 表阴” 概括吗 ? 等等此 类的问题 , 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 解释清楚的 。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 , 六经的实 质就永远是个谜 。 三阴 三阳 理论 是中 医阴 阳学 说的 一大 特色 。 《黄帝内经·素问》 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 阴阳离合 论” , 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 “ 阴阳离合” 密切 相关 。 什么叫“ 阴阳离合” 呢 ? 《史记·历书》说 : “以 至子日当冬至 , 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4] 。 说明三 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 的 , 三阴三阳 表述的是自然界 阴阳离合的六 种状 态 。《素问·阴阳离合论》 云 : “ 圣人南面而立 , 前曰 广明 , 后 曰太冲 ;太冲之 地 , 名 曰少阴 ;少阴 之 上 , 名曰太阳 ;……广明之下 , 名曰太阴 ;太阴之 前 , 名曰阳明 ;……厥阴之表 , 名曰少阳 。 是故三 阳之离 合也 , 太 阳为 开 , 阳 明为 阖 , 少阳 为枢 ; ……三阴之离合也 , 太阴为开 , 厥阴为阖 , 少阴为 枢”[ 5] 。 如图 1 、 图 2 。 三阳之开 、 阖 、 枢 , 为什么太阳为开 , 少阳为 枢 , 阳明为阖 ? 从图 1 、 图 2 中可以看到 , 太阳在 东北方 , 冬至过后 , 正是阳气渐开之时 , 故为阳之 “ 开” ; 阳明在西北方 , 阳气渐收 , 藏合于阴 , 故为 阳之“ 阖” ; 少阳在东南方 , 夏至太阳回归 , 阴阳转 枢于此 , 故为阳之“ 枢” 。 三阴之开 、 阖 、 枢同理 : 太阴 在 西 南 , 夏 至 以 后 , 阴 气 渐 长 , 故 为 阴 之“ 开” ;厥阴居东向南 , 阴气渐消 , 并合于阳 , 故为 阴之“ 阖” ;少阴在正北方 , 冬至阴极而一阳生 , 故 为阴之“ 枢” 。图 1 三阴三阳 开阖枢图图 2 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笔 者 认为 , 老 子 《 道 德 经》 中 “ 三 生万 物 ” 之 “ 三” , 指的就是自然之气的开 、 阖 、 枢 。 宇宙由太 极生阴阳 , 阴阳之气有了开 、 阖 、 枢三种运动变化 状态 , 于是化生万物 。 有人引用《周易·系辞》的天 、 地 、 人三才说来解释老子“ 三生万物” 之三 , 但人是 由“ 三” 产生的万物之一 , 而不应是生成万物的不可 缺少的基本元素 , 否则 , 没有人的地方的万物怎么 产生呢 ? 故以《周易 ·系辞》 的“ 三才” 来解释老子的 “ 三生万物” , 于理欠通 。 三阴三阳的开 、 阖 、 枢 , 决定了“ 六经” 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 。 需要用五运 六气在不同时 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 理解三阴三 阳 。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 , 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 题 , 就大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 2006 年第 21 卷第 8 期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453 ·例如 : 风寒外感 , 何以先犯足太阳膀胱 ? 为什 么温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阴肺 ? 按三阴三阳六气开 阖枢方位 , 太阳在东北 , 阳气始开之位 ; 太阴在西 南 , 阴气始开之位 。《素问·五运行大论》 云 : “ 风寒 [ 5 在下 , 燥热在上 , 湿气在中 , 火游行其间” ] 。 寒 为阴邪 , 故风 寒下受 , 宜 乎先犯足太 阳 。 温热 在 上 , 又属阳邪 , 故温邪上受 , 就要先犯手太阴 。 气 分是阳明 , 营分血分是内入少阴 。 可见六经辨证和 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都是三阴三阳 , 用三阴三 阳模式就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 。 《素问·六微旨大论 》 论 标本中见曰 : “ 少 阳之 上 , 火气治之 , 中见厥阴 ; 阳明之上 , 燥气治之 , 中见太阴 ; 太阳之上 , 寒气治之 , 中见少阴 ; 厥阴 之上 , 风 气治之 , 中见少 阳 ;少 阴之上 , 热气 治 之 , 中 见 太 阳 ;太 阴 之 上 , 湿 气 治 之 , 中 见 阳 明”[ 5] 。 六经表里相配 : 实则太阳 , 虚则少阴 ;实 则阳明 , 虚则太 阴 ;实则 少阳 , 虚则厥 阴 。 有 人 问 :为什么不是太阳和太阴 、 少阳和少阴 、 阳明和 厥阴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 ? 试看上述三阴三阳开阖 枢图 , 太阳与少阴同居北方 , 均含一水寒气 ; 阳明 与太阴同居西方 , 均含四金燥气 ;少阳与厥阴同居 东方 , 均含三木风气 。 明白了这一关系 , 它们之间 互相中见和互为表里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 由此联系到中医的伏 邪学说 。 前 人认为寒 邪 “ 无不伏于少阴” 。 为什么伏于少阴呢 ? 因少阴和 太阳同处北方时位 , 寒邪从北方入侵 , 体实则从太 阳而发( 所谓 “ 实则太阳 ”) , 体虚则心肾阳气受损 , 发病时呈现出少阴病特征 , 故称“ 邪伏少阴” 。 再看 SARS , 按“ 三年 化疫” 理论 , 病 邪应属伏 燥 , 燥 邪多从西方犯太阴阳明之地 , 故 SARS 呈现出伏燥 发于太阴而伤肺的特征 。《素问·热论》 描述六经传 变 , 只涉及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 。《伤寒论》 的六 经辨证 , 基本上继承了 《素问 ·热论》 六经的概念 。 经北宋朱肱的发挥 , 遂有 “ 六经传足不传手” 之说 。 后人对此多存疑 问 , 不知其所 以然 。 如方有 执在 《伤寒论条辨或问》 中说 : “ 手经之阴阳 , 居人身之 半 ;足经之阴阳 , 亦居人身之半 。 若谓传一半不传 一半 , 则是一身 之中 , 当有病 一半不病一半 之人 也 。 天下之病伤寒者 , 不为不多也 , 曾谓有人如此 乎? ”[ 8] 从阴阳离合的开 、 阖 、 枢方位可知 , 三阴三 阳与经络的配应 , 确乎先从足六经开始 。 再从三阴三阳与脏腑的联系看 , 足六经与脏腑 的关系是 : 太阳 — — — 膀胱 , 阳明 — — —胃 , 少阳 — — — 胆 , 太阴 — — —脾 , 少阴 — — —肾 , 厥阴 — — —肝 。 若谓[ 7] [ 6]六经模式由八纲辨证归纳而来 , 何以忽略了人体最 重要的器官心和肺 ? 从 三阴三阳开阖 枢方位图可 知 , 心所处的正南和肺所处的正西都不是三阴三阳 的正位 。 南北对冲 , 正北为少阴 , 故心称手少阴 ; 少阴也缘心火而配属“ 君火” , 少阴病多心肾阳衰证 候 。 西方属 太阴 阳明 之地 , “ 实 则 阳明 , 虚 则太 阴” , 肺称手太阴 , 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 。 人气应天 , “ 天有六气 , 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 之”[ 9] 。 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 空段的划分 , 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 三 阴三阳在天为风木 、 君火 、 相火 、 湿土 、 燥金 、 寒 水六气 , 在人则各一脏腑经络 。 清代张志聪《伤寒 论集注·伤寒论本义》 在阐述六经时云 : “ 此皆论六 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 , 未尝论及手足 之经脉”[ 10] 。 张氏强调六经是“ 六气之化 ” 是对的 , 但“ 六经” 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 ; 不是脏腑却可统 概脏腑 。 不是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六气 , 但又 与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密切相关 。 正是有了三 阴三阳辨证 , 故伤寒学家强调“ 伤寒之法可以推而 治杂病”[ 11] 。“ 六经岂独伤寒之一病为然哉 , 病病 皆然也” 。 山西老中医李可先生治疗内科急危重 症疑难病 , 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效 。 他的体会是 : “ 伤寒六经辨证之法 , 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 , 则 万病无所遁形”[ 12] 。 学者认为 , 《伤寒论》 中的方剂主要源自《汤液 经法》 , 但为什么《汤液经法 》 未能像《伤寒论》 那样 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 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 了六经辨证体系 。 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也取材于《汤液经法》 , 但采用的是五行脏腑辨证模 式 , 影响就远不如 《伤寒论》 而少有流传 。 讲《伤寒 论》 不能不讲 六经辨证 。 可 以说 , 没有六 经辨证 , 就不会有《伤寒论》 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经》 , 其代表 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 , 认为《伤寒论》“ 论不可取而方可用 ”[ 13] 。 他们割裂 《伤寒论》 与《黄帝内经》 的联系 , 不去研究《黄帝内 经》 中三阴三阳的深意 , 只研究《伤寒论》 的方证和 药征 。 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 代中国的一些学者 , “ 六经可废论” 就是这一影响下 的产物 。 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态演化性概括为“ 动态时 空” 特征[ 14] , 三阴 三阳之间 是有序 的动态时 空变 化 。 三阴三阳辨证 , 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 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 , 绝非八纲辨证可以[ 10] · 454 ·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2006 年第 21 卷第 8 期替代 。 厘清“ 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 对正确 理解和运用六经辨 证的理论 , 评估六经辨证 的价 值 ,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7] 顾植山 .运气 学说对 中医药 辨治 SARS 的 启示 .中 华 中医药杂志 , 2005 , 20( 5) :261 -264 [ 8]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 见 :伤寒论 著三种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59 :199 [ 9] 宋·陈言 . 三因极 一病 证方论 .北京 : 人民卫 生出 版 社 , 1957 :19 [ 10] 清·张志聪 .伤寒论集注·伤寒论 本义 .见 :张志聪 医 学全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9 :749 [ 11] 元·李仲南 .永类钤方·自序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 社 影印本 , 1983 [ 12] 李可 .李可老 中医急 危重症 疑难病 经验专 辑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45 [ 13] 潘桂娟 , 樊正伦 .日本 汉方医学 .北京 :中 国中医 药 出版社 , 1994 :89 [ 14] 郭蕾 , 王永炎 , 张志斌 .关 于证候概念 的诠释 .北 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3 , 26( 2):5 ( 收稿日期 2006 年 2 月 18 日)[ 1] 方药中 , 许 家 松 . 黄帝 内经 素 问运 气七 篇 讲解 .北 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 1984 :2 [ 2] 冯世纶 .经 方的 辨证 论 治体 系 . 北京 : 中国 医 药学 报 , 2002 , 17( 9):555 [ 3] 冯世纶 , 张长恩 .中国汤液 经方 .北京 :人民 军医出 版社 , 2005 :2 [ 4] 西汉· 司马 迁 .史 记·历 书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59 : 1260 [ 5] 黄帝内经·素问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49 50 , 373 , 387 -388 [ 6] 清 · 柳 宝 诒 .温 热 逢 源 .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959 :1·研究报告·论活血化瘀药在老年病中的合理应用李 芮(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济南 250011) 关键词 :活血化瘀药 ;老年病 ;病机特点 老年病瘀血的形成因素及病机特点 瘀血是血液运行障 碍 、 停滞 所形成 的病 理产物 。 人进 入老年后 , 一方面真元 之气渐 衰 , 脏腑 功能 渐虚 , 阴 阳气 血不足 , 容 易感受外邪 而发病 ; 另一方 面 , 由于 长年 累积 的各种劳伤 , 进一步加重 了脏腑 功能的 衰退 , 阴 阳气 血的 虚损 。 而脏腑功能失常 , 气血 运行失 调是 老年人 瘀血 形成 的病理基础 。 一是气 虚致 瘀 :气 为血 之帅 , 气 能行 血 、 摄 血 。《 医门补要》 说“ 人至老 年 , 未有 气血不 亏者” 。 气 虚无 力推动血液运行 , 则致血行迟缓涩滞 ;气虚无力统摄血 液 , 血逸脉外 , 不能及时消 散或排 出体 外 , 则停 积体内 , 而致 瘀血 。 如心 气不足 , 心阳不 振 , 无力 推动 血行 , 可见 瘀阻 心脉 ;肺气 虚损 , 不 能助心行血 , 则血行涩滞 ;脾失统 摄 , 肝不藏血 , 血逸脉外 , 停积 体内 , 可 见皮 下瘀血 及内 脏瘀 血等 。 二是 气滞血瘀 :气行 则血 行 , 气滞 则血 滞 , 气 滞常 可导致血瘀 。《 直指方》 曰 : “ 气为血之帅 , 气行 则血行 , 气 止则血止 … …气有一息之 不通 , 则 血有 一息之 不行 。 ” 老年 人五脏日虚 , 易感外邪 , 易伤七情 , 易生积滞 。 外邪阻 气 , 情志郁结 , 饮食积滞等皆 可致气 机阻滞 , 影响血 液正 常运 行 , 使血液迟滞不畅 , 而致瘀血 。 如心气郁结 , 肺脾气塞 , 肝失疏泄 , 气机郁滞 , 皆可因 气滞 而致血 瘀 。 三是 血寒 致 瘀 :老年人正气虚衰 , 以阳气不足更为突出 , “ 阳虚则 寒” , 故感受邪气以寒邪居多 。 阳气虚损 , 失去温煦推 动之功能 , 可致血行不畅 ;寒为阴 邪 , 其 性凝 滞收 引 , 感寒 之后 , 寒 邪使血行涩滞 , 皆可 致瘀血 。 此外 老年人 一身 多病 , 疾 病 失治 、 治疗不当 , 或久病入络 , 亦可形成瘀血 。 叶 桂“ 初 病 在气 , 久病在血” 之论 , 说明 各 种病 症 久治 不 愈 , 由 浅 入 深 , 势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瘀血 。 综上 , 老年病瘀血的 形成 是在 五脏日 虚 , 阴阳 渐衰 的 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 其病机特点是“ 以虚为本” 的“ 本虚 标 实” 证 , 这种特殊的病机特点决定了合理的治疗是成败的 关 键。 正确认识活血化瘀药的作用及副作用 活血化瘀药分为和 血 、 活 血 、 破血 三类 。 现代 医学 研 究证实 [ 1] , 活血化瘀中药 可通过 多种途 径表 现出活 血化 瘀 效应 , 概括起 来有 以 下几 方面 的 作用 : 一是 改善 微 循环 、 扩张血管 、 恢复心功能 ; 二是 抗血 小板 聚集 、 抗 凝 、 增 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