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派发50万份“邓氏清毒饮”,将防疫关口前移。“中医有战胜传染性疾病的‘武器库’!”在新冠肺炎初期,刘小斌教授引用恩师国医泰斗邓铁涛教授的一句话,为抗击新冠肺炎指出一条明路。
博罗派发的“邓氏清毒饮”,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小斌教授受博罗县中医医院委托,结合本次疫情特点和博罗实际调试而成。刘小斌指出:“中医药物对于传染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果没有中医介入,病死率不会像现在这么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逐渐发展成为中医大省、强省。疫情期间,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用量日均约5吨。刘小斌指出:中药的价格相对便宜,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能推动整个社会医疗体系建设。
“‘邓氏清毒饮’最开始是给博罗一线医护人员喝的,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医护人员保护好。”疫情面前,刘小斌表示,中医也要承担责任,有所作为。
“作为老医生,看一个药,首先要看的不是有没有效,而是看这个药安不安全。”刘小斌强调,群防群治、群体服药的安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邓氏清毒饮”是以“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研发”名义作了调整,形成广东省内部行政机关推荐使用的预防建议处方之一,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粤卫医函〔2020〕32 号)2月19日作为“特急”件下达,并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在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公勤人员均反馈良好后,又逐步派发给有需要的群众。
博罗派发50万份中药汤剂为群众守好健康之门,全县无一人被感染。据了解,“邓氏清毒饮”对治疗普通的感冒、咳嗽有良好的效果,排除了很多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对博罗整个疫情防预体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小斌表示,中医学术也有传承的过程,特别是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学术传承、寓意创新,故大疫以后必有大医。明清几次大的瘟疫,都会留下相关总结。博罗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目前岭南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第三届、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都是在博罗召开,还邀请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国医大师、名中医等业内大咖参加,反响极好。
他认为,博罗派发中药汤剂几十万份,疫情结束后,要对服过该汤剂的人群进行调研,通过梳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并总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精髓。
抗击流行性疾病,中医有“武器库”。非典期间,亲眼目睹恩师用纯中药治疗方案 治好了一名护士长,更加坚定了刘小斌的中医文化自信。
中医的“武器库”指的是历代名医留下的防治传染病的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明清以后,中国出现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这些著作都是中医防治传染性疾病、流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的“武器库”。“中医不是慢郎中,它不只是养生保健、治未病,抗击传染病也毫不逊色。”刘小斌说道,明清500多年间,发生大规模流行传染病上百次,中医对传染病的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治疗,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广中医医疗队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被制止。
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是战胜传染病的“武器库”。也将成为往后遇见未知疫情的宝贵经验与重要武器!
“中医用药不完全是靠经验,中医是一种理论医学,治疗传染病有其独特理论,明吴又可《温疫论》、清叶天士《温热论》、清雷少逸《时病论》皆以‘论’冠名。”
刘小斌指出,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清代著名医家吴瑭的《温病条辨》,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
“中医药物对于传染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果没有中医介入,病死率不会像现在这么低。”刘小斌说道,历代以来,名医把民间治疗瘟疫的经验总结成为理论,用于指导传染病的防治,于是就产生了瘟疫学说。中医学在不断地临床试验中,把民间的经验变成理论,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实验,周而复始。“所以中医不怕流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
从民国初的政策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医经常受到不正确的对待。中医是否科学,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争论。
这次疫情,使得很多西医相信了中医,也重新审视中医的价值。相对几十年前,中医的治疗水平已大有提高。过去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是一个个会诊的,而这次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接管整个病区,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跟以前的单打独斗相比,是整体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哪怕只是在医院建立药理实验,都非常困难,光是填报检验试剂申报材料就有16份。”刘小斌认为,中医有中医的思维,中医行之有效的药物,不能完全仿照西医的管理体制。
刘小斌回忆说,邓老悬壶济世几十载,最大的梦想就是中医腾飞。2002年末,疫病SARS席卷广东。87岁高龄的邓铁涛临危受命,担任中医专家组组长。中医的介入为抗“非典”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医院收治了58例病人,没有病人转院,没有病人死亡,没有医护人员感染,取得了“三个零”的成绩。
89岁时,邓铁涛还成为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此外,他还提出了从补脾健胃着手对重症肌无力这一个世界难题的研究。几十年过去,邓铁涛教授及其科研小组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的有效率达到98.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一生始终在为中医发展奔走呼号,曾五次上书中央,为弘扬祖国医学大声疾呼。
“值得高兴的是,我现在看到很多专家、学者也考虑到中医发展的问题。”刘小斌认为,中医要振兴,一是中医药评估体系要创新。用西医思维管理中医,是一种不正常的管理体系。中医需要匹配一套符合广大人民健康及国情的体制,评估体系不改变,中医就没办法高质量发展;二是中医从业人员要自律,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中医精华。很多江湖郎中打着中医的幌子行骗,破坏中医的声誉,这对中医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医要取得西医的认同,实事求是这一点很重要;三是提高中医的整体医术水平,特别对危重病的治疗。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医也要跟现在的科学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四是中医有各种学术门派,要允许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能够进入到医疗机构进行专治,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中医服务能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有战胜传染病的“武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