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后人错解的六祖传心的公案

  五祖弘忍禅师自传心印以后,就在夜里送六祖慧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五祖自此以后,就不再上堂说法,大众疑怪相问,便说:“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问:“衣法谁得耶?”五祖便答道:“能者得。”于是大众聚议,卢行者(行者乃唐宋时代佛教对在家修行人的称呼)名能,一定是他得法潜行了,就相约追踪。

  大家经过两个月的搜索,在六祖到达大庚岭时,追逐众中,有一将军出家的惠明和尚,率先而登,追及六祖,六祖便将衣钵掷置石上说:“此衣只表示征信而已,岂可以力争吗?”惠明又举衣钵而不能动,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听了,停了很久,六祖乃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唐代口语,称这样做与么),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在言下大悟。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密旨否?。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因此,惠明即下山诡称岭上并无人迹,而使追者从此散去。

  惠明和尚在大庚岭头追到六祖,他后来声明是为道而来,不为抢衣钵的问题,因此六祖先叫他“不思善,不思恶。”过了好久一段时间(原文记裁称“明,良久。”)六祖便问他:“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所说的“那个”两字,不是肯定辞,而是质问的辞句,换言之:就是问他,当你在心中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没有思想的一段时间之中,哪一个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后来人读《六祖坛经》,因为很少做过禅宗的切实工夫,便把“良久”一句的意义,忽略过去,又把“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那个”,看作肯定的指示话语,因此便认为此心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便是心性的本元,所以才有认为无善无恶便是心性之体的误解了;倘使真是这样,白痴的人,与丧失思维意识的心理病者,或神经有障碍的病人,都可算做禅的境界吗?因此你要明了,在你做到“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心境一段空白处,产生一切妙悟的境界,才能算做禅宗的初悟--只能说是初悟,也就是六祖所说的,秘密在你自己那边的开端,若有人错解了这段公案,实在有自误误人的危险,所以特别提出,贡献大家做一参考。

  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当时六祖接引惠明禅师。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他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他说:“上座啊!”客气话,就是说法师啊!等于你们跟我对话,尤其学禅宗,读语录,完全变成对话就对了,像演电影一样,当场表演的,不是讲空话。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用福建广东话就是“咁样”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最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六祖原文没有这样讲,是不是?

  在大庾岭,惠明最后拿不动衣钵,就说“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我为求法。”好,什么都不要想,善的不要想,恶的不要想。呃,他停了一下,“我问你,这个时候,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这个时候惠明开悟了,开悟是晓得一点点。如果照文字问我,“南怀瑾!你不思善不思恶,现在是什么心啊?”我答“我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心。”那你怎么办?六祖也拿你没办法啊。

  不思善不思恶,这不是一个心吗?不过,这个心在干什么?在不思善不思恶而已嘛!还不是仍然有一个心。懂了吧?这叫禅宗,禅宗不能讲,一讲就错的。这就是事入,也是理入,看你证得来否!证不来,在临济就是说,懂了吧?不懂,去!出去!这叫临济喝。你以为动不动人家一进来就给他“喝!喝!”,那临济不是疯子,一天到晚在喝吗?喝个什么啊!他只是对机应教跟你讲,你听不懂,去去!这叫喝。

  后世一般学者,提起禅宗,极易联想到六祖在大庾岭头,接引惠明一段公案。六祖当时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恶”,良久,乃问曰:“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悟去。于是一般认为只要“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佛性,禅宗的心法,亦即在此,此诚错会祖意,为害非浅。

  盖惠明追赶六祖,备极辛苦,至大庚岭,见六祖放下衣钵,极力提持不动,衣钵非力可争,其心已自惊伏,粗暴之气略平,窘急之余,说出求法目的,六祖方教他“不思善,不思恶”,进而遮止其妄念;良久者,即经过许多时间,六祖才问:“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经此一问,狂心顿歇,本来面目立见,脱口说出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此则公案后人不向良久以后理会,仅向不思善恶上领取,谓不思善恶即是本性,大违祖意,不免构成两失。一、错认善恶都不思的为本性,则本性成为一死物,堕入以“无记空、顽空”为性。二、错认不思善恶为工夫,不能当下狂心顿歇,徒只善亦不思,恶亦不想,悠悠忽忽度日,堕在无事中,且为影响禅和作偷懒余地。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南怀瑾老师讲述:后人错解的六祖传心的公案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