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江湖骗子抑或国学大师?

  “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知识分子要做什么?知识分子要做出事业来。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做的不是事业,他们只知道赚钱。中国文化对‘事业’的定义很艰深,《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也。像现在随便开个公司赚点钱,那只能算作职业。真正的事业,是为‘天下之民’的利益干的,否则都是职业而已。因此我们为何要修炼?为何要反思?我们就是要追求并非只为了生活,而要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东西。”——南怀瑾

  南怀瑾,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历来争议性很大,有人说他是“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也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学兼儒道释”。

  他自己曾说过,他并非学者,只是读了各式各样的书,又学了不少杂家的学术,因而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在社会上。

  他说过:“大家都叫我‘老师’,我不承认我是老师,真的不承认,没有资格。做人的师表是很难的,我抽烟,做老师就不要抽烟了,我并没有戒烟,其它的缺点还很多,所以我不承认我是老师,也不承认有学生。大家叫我老师,那是客气话,是个代号。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讲到这个问题,所以不敢用学术观点做老师那么带下去,带下去涉及的问题很大了。”

  他在多次演讲中“对自己一生的结论和评价是八个字——一无长处、一无所是”。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亲南仰周是乡长。

  南怀瑾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南怀瑾直到7岁还吃奶,12岁前,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结婚前还一直跟母亲睡。

  “我小的时候,从六岁到十二岁,没有吃过饭,药当成饭吃。所以说我过去所有的病都生完了,伤寒、麻疹、天花啦,我都生过,其实我一辈子都多病。现在你们看我身体比你们都好,但是我一天到晚都在药中,因为多病嘛,就小心了。”

  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南怀瑾拒绝父亲让他去学木雕或做学徒的建议,选择在家里跟私塾老师叶公恕自修三年。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他离开温州到浙江国术馆习武。

  王翠凤与儿子南小舜(左)、南国熙(右),“漂泊平生负孝慈,劳君艰苦费撑持。辜恩有愧难为报,松柏春阴应较迟。”——南怀瑾致王翠凤

  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抗日战争爆发,南怀瑾从杭州到了成都,生活窘迫,在他到成都时,已3天没吃一顿饭,饿急了的南怀瑾还曾偷了两个馒头充饥。

  20岁的南怀瑾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进入中央军校任军校政治教官。

  1939年,他后来到川康边境办了个“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人数曾多达万余人。但在地方军阀和军统特务的夹击下,不到一年就散了。

  1942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在灵岩寺结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离开了成都。

  1943年春,南怀瑾拜袁焕仙居士为师,袁焕仙在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成为维摩精舍袁焕仙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

  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

  此后的一段时间,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

  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年,南怀瑾辗转来到台湾,南怀瑾初到台湾之际遇一小旅馆失火,南怀瑾发善心收留了这些难民,并与难民吉林长春的杨向薇成婚。

  老年的南怀瑾和四个儿子在一起(左二南国熙、左三南舜铨、右三南一鹏、右四南小舜)

  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用三条船成立“义礼行”公司。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南怀瑾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栖身于基隆海滨一个陋巷里。

  多年后南怀瑾在说起这段经历,只说“著书都为稻粮谋”。南怀瑾:“看了几十年的人生,得意忘形者有之、而失意忘形者更甚之。一个人假如没有真正的修养境界,是很难做到荣辱不惊的。”张尚德在谈及南怀瑾这段最困迫的时期时,很感叹:“根本看不出南怀瑾很穷,那满面的春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一样,富有得很!”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下出书,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销路不畅。《禅海蠡测》再版时南怀瑾在序言中写道:“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剋证难期。”

  不久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依然无人问津。

  在《楞严大义今释》的序言里,南环瑾写道:“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南怀瑾认为“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为人知晓,弟子渐多,并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

  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很受学生欢迎,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

  南怀瑾没有什么文凭和学位,曾有日本或是韩国的人士找过他,说要送他一个名誉博士学位。南怀瑾说:“笑话!我要它干吗?你到我这儿来,我给你一张。两毛钱买一张草纸,盖个大印,可以给你100个名誉博士学位。我还站在你的前面,为了这个,行个礼,拿来,弄个帽子戴着,我一辈子难道玩这个?我才不会受这骗呢!哈,那是虚名骗人。”

  南怀瑾看似严厉,但说话常常诙谐幽默,是弟子们心里的“老顽童”。他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他有四个理念:理想;资本主义财富;社会主义福利;中国文化精神。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

  南怀瑾与学生,有人问南怀瑾:“你讲真话,你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南怀瑾答:“没有。”他说:“当我的学生,得文武都会,至少同我一样会。古人说‘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古称文告)’‘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宗教、哲学、科学、吹牛都要会,风水、卜卦、算命、骗人的都要通,无所不通,烟、酒、赌、嫖没有哪一样不懂,然后才可做我的学生。我的条件是这样,所以我讲我没有学生。他们道德好的、文章好的,各有所长,那不是我希望的。换句话说,做生意马上就会赚钱,如果做小偷,一定要偷得来,如果被抓住,就不是我的学生。哈哈,这只是个比方。”

  “有一天,我到清泉岗演讲,我一上山就感觉气氛紧张,到处都是当兵的站岗, 一问才知道蒋介石在这里休息。讲演结束后,参谋告诉我,蒋先生也听我讲课了。我当时很意外,没有看见老爷子啊,原来蒋介石在会场后面拉了个布帘,牵了根电线在幕后听我讲。”——南怀瑾回忆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禅林”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0年3月,53岁,南怀瑾先生于东西精华协会成立大会后与众人合影留念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1984年,南怀瑾为避祸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弗吉尼亚成立“东西学院”。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建设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筹钱修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南怀瑾说”这条铁路大家期望了80年,今天我就决定修一修。”

  1992年6月16日,在苏志诚与汪道涵的会晤中,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分别交由密使苏志诚、汪道涵各自带回,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一封给李登辉、一封给,促成了「九二共识」。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来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其“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1997年8月,南怀瑾创办大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并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样本。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对教育问题的感慨,让许多人记忆很深。他说:“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

  “他讲课不拘囿于传统国学,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他希望能撷取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精华的东西。”

  2012年6月21日晚上,苏州吴江太湖大学堂国际实验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的前夕,南怀瑾先生面对29名小学毕业生,做了一个小时“临别赠言”的演讲。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

  “我们的学校取名‘实验’,就是为了实验我们的理想。我五六岁开始读书,把自己做文化的读书的方法,研究学问读书的方法,都告诉大家;我19岁出来工作,21岁带兵,我希望你们也能文武合一,古今文化合一,你们长大了就会超过我们。在这里,你们学习的内容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响,你们现在毕业了,把所有的经验带出去,带到社会,可以断定你们今后是顶天立地、与众不同的人。做人的根本是生活,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什么叫生存。衣食住行,处处要规矩礼貌,把生活处理好、人生基础稳定了,才能用这个影响家人父母,到社会上造就社会人。

  我今天给你们临别赠言,记住,你们将来是不是念名校,有没有拿到硕士、博士,那都是虚的。人生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怎么做一个完整的了不起的人,怎么做一番事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你们的目标……”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的弟子王学信写道:“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与传承,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传承碑,撰写传记,留住过往的痕迹,缅怀追思平行世界的TA。请在传承碑写下你的人生纪录,传承您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传递给后世子孙,启示未来,成为家族一个永恒的回忆与丰碑,传承永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南怀瑾江湖骗子抑或国学大师?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