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代养生与黄帝内经有关

  “如果把中医比做一棵大树,那《黄帝内经》轴心思维体系毫无异义的就是这棵树的主干,而这棵树的根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黄帝内经》与现代养生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学会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黄帝内经》与现代养生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1、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根源。《内经》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来源于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人赖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的制约。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五气、五味)都来源于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相应变化。“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天地气候的变化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与天地同纪”“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天地运行变化规律相通,人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才能维护健康。

  生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旨在维持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即破坏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则不免要致病。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推陈出新。天气转暖,容易出现“春困”现象。人应该晚卧早起,漫步于庭院、田野,呼吸新鲜空气,舒展形体,活络筋骨。转春季节,乍暖还寒衣服要逐渐减少,春天宜“捂”,俗话说“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头带”。春季饮食宜吃清淡可口食品,不宜过食酸涩、油腻、生冷食物。春季情绪要保持疏泄畅快,不宜抑郁恼怒。春季是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气管炎、流行性脑膜炎等流行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做好防病保健工作。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暑气逼人,汗孔开张,皮肤多汗,容易耗气伤津,以致精神疲倦,容易中暑。人应该晚卧早起,午间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不宜在烈日下劳作,以避免中暑。大汗时,不可过凉,图一时之快,以致损伤阳气。可适当进食清凉饮料,如西瓜、绿豆汤等清暑解热止渴。切忌暴食冷饮、生冷瓜果及不洁食品,防止损伤脾胃。

  这也是《内经》“春夏养阳”的精神。暑热扰心,容易心神不安,应该消夏避暑,“心定自然凉”。同时避免夏季容易发生的一些流行病,如急性胃肠炎、肝炎等。

  初秋余暑未尽,民谚有“火烧七月半”之说,晚秋天高气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应当早睡早起,情绪不宜躁动。秋季天气干燥多风,容易消耗津液,应该多食清凉、滋润、生津之品,如蜂蜜、生梨、甘蔗等,另用百合、莲子烧汤代饮料。秋风萧瑟,草木落叶,容易产生悲凉之情,应保持心情愉悦,收敛神气,避免忧郁、惆怅。天气渐渐转凉,衣服不宜骤加,所谓“秋宜冻”,以锻炼耐寒能力。

  冬季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季节,万物生机潜藏,草木凋零。人应该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劳作不宜过度,以避免阳气外泄。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冬令进补,来春打虎”,可以增强人体抵抗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于亚健康、体质虚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患者,此为最好的调理方式,这也是《内经》“秋冬养阴”的精神。

  1、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有竞争,结果自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失败者若是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形成心理疾病;成功者在竞争过程中也必有心理压力,如果长期超负荷的劳作,则易由于过度紧张而致病。

  2、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充满着各种诱惑,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人生观决定了每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同时,其也决定了当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商海的风浪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正确把握处理好各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就难免陷入痛苦,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改善的今天,精神生活并未得到应有的充实。一个人物质上的需求容易满足,而精神上的需求不容易满足。有人处于艰难时,为求温饱和改善生活而努力工作,往往心里很充实;但一旦暴富之后,突然感到人生没有了意义,甚至可能产生厌世心态。有一位作家写道:“最可怕的是样样都不缺的人。”物质上的满足反而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而精神空虚、无所追求,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迫于习惯,人们有了心理障碍不愿意接受专业医生咨询、诊治,日久成病。也就是说,不少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既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保健,也不知道有了疾病应及时诊疗。这也是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之一。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为什么说现代养生与黄帝内经有关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