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伦教授,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有从医40年的经历,现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法定负责人。
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情最完善人是万物之灵,人在生命活动中具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人的七情是最完善的,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天地生”,有天有地有生命,西方医学现在也逐渐认识到这点。我们的祖先用“生”专指人,因为在自然界所创造的所有生命中人是万物之灵,是最宝贵的。猩猩、猴子都能接近人,但不是人。我们的很多现代药物研究都是从耗子、猴子试验开始。大家知道巴豆是人类的泻药。但老鼠吃了巴豆越吃越胖,巴豆叫肥鼠豆。老鼠其性属阴,巴豆是大阳药,阴阳调和老鼠能不胖吗?
我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因为每一味中药都是老祖先拿命换来的。现在凡药“要老鼠点头”才是,是不是有问题?西方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我们的祖先没拿老鼠做实验,而是拿命换来的,这样的经验不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吗?
人得天地全气七情和五脏密切相关正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以得天地之全气。中医的所谓药,不论草木金石动物昆虫,都只得天地之偏气,都具有偏性。人得病是气出现了偏差,所以中医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在中医中,只要不是实验室合成出来的物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有些人,为了实验,老鼠不生气,就掐它尾巴让它生气,制造一个生气的模型,但那跟人生气不可能一样,人就是人,是很难模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必须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跟你的五脏密切相关。所以情绪的好坏、变化直接影响着你的生命活动。
中医说怒与肝相关。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要来的时候世界就特黑暗,见谁烦谁,生气。因为女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曲线,女同志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血下行,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烦躁。血不足就像没有月亮的时候,世界就黑暗。但两次月经间血充盈的时候,情绪就特别好。所以如果脾气本来好,后来特别容易发怒,就要好好调理肝了。我们说肝主怒,大怒则伤肝。
喜主心,喜是心的一种情绪反应。我们大家经常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当你自己非常高兴的时候,表现出的情绪和心气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刚刚讲了,老年人高兴过头时,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他心气很弱了,突然过度高兴的时候伤了心气,不能维持平衡他就走了。
忧思主脾,思虑和什么相关?和脾胃相关。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老爱合计事的人,表现出来的是脾胃不好。我们知识分子不用说了,很多开长途的司机十个有九个都有胃病。咱们吃完饭可以呆会儿,他由于职业需要,吃完饭就要上车,他的注意力放在开车上,时间长了就胃溃疡、胃下垂。所以思和脾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时候首先让这个人少想点事,没心没肺高高兴兴的,脾胃自己就好了,其实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悲主肺,林黛玉肯定肺有病,天天哭。很多肺癌病人老想哭,就是因为悲与肺直接相关,悲的情绪与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恐主肾,你看要枪毙的人为什么吓得屁滚尿流,肾是控制大小便的,恐则气下,控制作用没有了,所以吓得屁滚尿流。
中医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和五脏是休戚相关的。适当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男人女人都要宣泄郁闷了要疏散我常常跟女士说,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么时候把你气哭再走,别气半截,因为生气的时候肝气特别旺,一哭,肺气上来了,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如果气一半,肝气没下来,回来还得接着打不说,还容易得病。我们说五脏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可以很好地调整情志,就可以少得好多病。女同志在特别抑郁的时候大哭一场,或者大骂谁一顿,能自如地嬉笑怒骂,疾病不会找到你。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女同志三四十岁的时候,甲状腺、卵巢、乳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病变。为什么?因为35岁到42岁这个阶段,阳明脉衰,自身运化的能力弱了,而且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里不能那么随心所欲了,在单位是顶梁柱,没人再原谅她了,郁闷得不到疏散,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就非常高。这说明了情志和疾病的关系。所以过了35岁的女同志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是有益于养生的。
男同志以阳气为主,表现得不像女同志那么剧烈,女同志还有诉说的人,但男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哭,什么事都憋着,觉得自己是男子汉,什么事儿都得自己承担、化解,所以男同志40多岁血压也上来、肝脏也不好、心情也烦躁,其实是一种病态。
女同志和男同志都有更年期,在更年期发生很多情志变化。人的生命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这两个阶段都是情志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因为青春期的时候,随着气血越来越旺盛,整个脏腑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所以很多青春期小孩儿出现青春期的精神障碍,见谁烦谁,弃家而走,登高而歌,十六七岁的男孩、女孩都会出现。再就是更年期,随着女同志精血越来越亏,气血运行越来越弱,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时候千万不要把这个当病治,不要睡不着就吃安眠药,血压上去就吃降压药,情绪不行就用镇静药。因为这两个过程都是身体重新组合,这时候重在调而不在治,如果这时候你只用药物去压制它,会更加不调。因为本来是变化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自身调养适当,就会进入自然状态,但用药物控制就适得其反了。
恬淡虚无勤动脑体别动心脚崴了,如果扶着你慢慢走,三个月之后你还能自己走。如果我用车推着你,三个月以后你可能就不会走了。更年期也是一样的道理,用药物压制就像用车推,可能会终身服药。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话,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有一个恬淡的诗句,就是保持心情愉快、平静。很多人说恬淡太难做到了,今天工作这样,明天家里那样,天天都是事,尤其很多白领,很多知识界的人每天都在郁闷中,有钱没钱的都郁闷。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情绪和身体之间的有机关系。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勤动脑体不动心,这是我一位非常好的九十多岁的老师告诉我的,人一生一定要勤动脑体不动心。人在社会中就得生活,就得工作。人要做事脑子是首领,四肢是工具,脑和体是必须动的。你看老年人退休回家了,不看书不看报,老年痴呆来得快,天天动,老年痴呆就来得慢。所以脑和体必须用,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
但是不能动心。“思”上面是田,下面是一个心,甲骨文中“田”是囟门的“囟”字,头脑和身体的结合才产生思想。脑体要勤动,心不能动,心一动的话五内俱焚。
怎么做到不动心呢?无论做什么工作,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就这么大的能力,我去做这件事已经尽心尽力了。晚上躺在床上,敢与天地日月同辉。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对得起天地良心,这就够了,你晚上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如果吃饭、睡觉还想着它,就叫动心了。
无妄为才能无不为顺其自然是成功之道一个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追求“不动心”,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好好总结得失,保持心理平稳。老子讲“无为和无不为”,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老子讲的无为是“无妄为”。当医生有医生的规律,搞新闻有新闻的规律,搞企业有企业的规律,作为一个高明的人,要掌握住这种规律。像春夏秋冬一样,符合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如果在春天就想明天收获,只会使得你陷入非常茫然的状态。好像使了很大劲,其实都没用,这就是“妄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事物的规律做,看似没干活,但该收成就收成。顺其自然是成功之道。
人一生就是从哭到笑明白了心里就坦然情志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大家一定要防止情绪波动,异常情绪的变化肯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四五十岁就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不能做成什么,就不要再勉强自己,不要再心理不平衡了。现在的疾病,更多的是情志不遂。老想着房子贷款如何,车子怎么办,今天有工作,明天怎么办。其实人都是哭着生下来,攥着拳头;走的老人都是笑着,气一散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生下来的时候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时候自己笑大家哭。因为你生下来就是哭着,所以一生中不用怕苦;生下来就是攥着拳头,攥着拳头就是干活,所以别怕累,苦和累都不怕了,心里就特别坦然。
想得到的功名利禄其实就像手上的油泥。我给很多香港老板看过病,他们问怎么长寿?我说你手上的油泥天天洗天天来,什么时候觉得功名利禄快攥不住的时候,离八宝山就不远了,所以要赶快把手上的油泥洗掉。自己洗掉,对你的心态和生命一定有好处。中国文化讲“舍得”,舍了才能得。舍是情愿的,丢是不情愿的,舍了你一定会得到回报。得了也别高兴,得了之后就是失。所以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如果你这么体味人生,你就不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你只要认认真真地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潇潇洒洒做事,你的心态就特别好。我见过很多老人,他们的共同养生秘诀就是没心没肺,非常愉快。他们一辈子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事、花过了多少钱,但是从来没有挂在心上。有一位老将军,一百多岁了,他说我心里非常坦然。这些老人给我们留下一些非常宝贵的财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良好心态是健康长寿非常重要的一条。
谨慎地对待医生和药物。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其实告诉大家,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你要找好中医帮你调理。
中医说不平衡就是病,阴阳平衡的时候是健康的人,阴阳决离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当阴阳不能自我调和的时候,这就是疾病。有疾病要找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不叫三生,中国字同音就同源。我体会“医生”有两个含义,古代的病字是一个人靠在一个床上。就是说这个人已经不能自我维持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所以当医生的别怕麻烦,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医”者“依”也。第二,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即阴阳和谐的状态。中国文化中没有零,中国文化中“一”是“点”的延伸,这个“点”就是我们说的太极。治病要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如果治到二的状态,阴阳决离人就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药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中国的保健药、外国的保健药,只要人家能说出名来的,他有钱就买,其实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现在滥用医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不是说不能吃药,比如春天吃点乌鸡白凤丸,夏天吃点生脉饮,但不要对药物有过分的依赖。现在依赖药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药源性疾病的问题已严重摆在我们面前了。大家一定要慎重使用药物。
是药就有三分毒吃后让你不平衡就是毒中医讲是药就有三分毒,什么叫毒?中医讲的毒和西医的毒不是一个概念。中医文化药食同源,生姜、大枣、川椒、桂皮都是药物。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大米虽然也有区别,但总体都是平性;麻黄、附子、人参、大黄等都是偏性的,称为药。因为人生病就是发生了偏性,要用药性之偏来平衡。为什么鸭子要烤?因为鸭子偏寒,烤或用盐腌是为阻断其寒性。任何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性质,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比如黄豆芽、绿豆芽、黑豆等都是中药。性平的叫做食物,性偏的叫做药物。是药都有三分毒,你吃的食物、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如果你吃的这些东西使得你不平衡的话,这就是毒。本来你身体挺好的,天天喝人参,喝得鼻子流血,你说是不是毒?
我们现在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不管你是病毒感染,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认为这就可以解决问题。是这么回事吗?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一得病都去挂点滴,其实感冒两三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非去打抗生素,结果抗生素打进去很快身体就不舒服,烧退下来了,出来三天不吃饭,烧又上去了。所以不要迷信医药,平时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志、饮食,顺应四时,真正有病的时候稍微用点药很快就可以调过来。
有些药物可以常服,因为性平。有人说龙胆泻肝丸吃几天就出毛病,因为龙胆泻肝丸是治湿热的。我们说有病病挡之,无病人挡之,如果人病好了,你还接着用药,那不就出问题了吗?中医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是说用毒性大,即偏性强的药治病,好了六分就不要再用了,剩下的交给偏性小的药或平性的食物,“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
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应慎用西药,因为西药的作用明显,副作用也很明显。它的副作用是需要你自身能力将其调节过来,因为二十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好,这时候用西药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因为副作用的毒排不出来。我们小时候没看见那么多白血病患者,但现在很多十六七岁的小孩儿患上白血病,查查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小时候滥用抗生素的历史,导致了肝肾功能的损伤,到十六七岁要发挥肝肾作用的时候,调动不起来了。所以大家切记慎用医药。
我刚刚讲的四个问题,归纳起来,真气者受于天,与谷气并充身者也。就是说生命的元气是父母给的,母壮则子肥,爸爸妈妈身体都特别好,才给你一个完整的生命。这个元气在后天要不断补充,不补充七天就饿死了,元气耗尽人就走了。中医观点看,元气是定数,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有的装得很满,有的是半罐,有的是多半罐。我们刚刚讲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干吗呢?这个煤气罐如果很满,但是火门24小时开着,寿命也不会长,元气耗尽那天,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如果元气可补,秦始皇、汉武帝都不用走,高僧大德们都不用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走是一定的。寿命是什么?是火门,把火门调整好,尽管父母给你半罐,您也能颐养天年;给你整罐,24小时“开”着,元气也会很快耗尽。中医讲治病救不了命,元气耗尽时用人参堆着也救不了。
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草死草活最容易犯病”。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的慢性病,如关节痛、哮喘或者各种过敏性疾病,在春天和秋天最容易复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秋天的时候气血是从外面向里面走,气血都在体内流动着,如果在气血流动的过程中,你哪个地方设计得不合理,哪有毛病了,哪就表现出来了。
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城市中,上班的时候为什么塞车,下班的时候为什么也塞车?那是因为上班的时候,所有的汽车都跑路上去了,都往单位走,下班的时候,人都从单位往家走,如果这时候,城市道路的设计不合理,它就塞车了。
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当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一个气血从里边向外边走,一个气血从外边向里边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这两个时候,是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候,出现疾病就需要找医生,很好地调养调养。而夏天和冬天这两个时节,就像我们的半夜和中午不塞车,一个都在单位呢,一个都在家里。
春天和秋天就是草死草活的时节,也是最容易犯病的时候,但同时也是调治最好的时间。因为疾病它要藏在里面表现不出来,你医生也没办法,春秋二季正是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也是中医治疗最好的时机,中医治病是讲因势利导的,你哪儿的气血不通了,找中医调一调,身体的状态很快就会调整过来了。
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秋风起去吃涮羊肉去,不像现在,一年四季全吃火锅。那为什么秋风起吃涮羊肉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如果是夏天,你吃了也是白吃的,因为你的气血全到外边来了,吃了也没有办法运化吸收。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的运化,转化成你需要的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如果你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而到夏天的时候,你的饮食相反要相对清淡一点,因为气血都跑外边来了,吃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也运化不了,都不知道给谁吃了。在顺四时养生中,这点一定要注意。
秋天是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人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这个过程同肺气直接相关,所以中医说肺气与秋气相通。
中医讲肺主治节,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方便的时候就吃点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的金气最重,梨的秋气也是最重的,你看梨花开出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速降,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了秋天的时候,人的起居生活养生总结起来就是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家都知道,鸡是夜盲症,它一到黑天就奔鸡窝走了,“与鸡俱兴”就是说我们秋天的时候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只要是进窝了,你就睡觉,鸡出来了你就起来,与鸡俱兴。这时候,你的气血正好是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够按照与鸡俱兴这样早卧早起的话,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往里已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
而且秋天的时候,既有非常美的景色,也容易一种悲哀的情绪,由于万物都凋零了,很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但秋天忌的是悲,别老伤感,中医说的“肺”和这个悲之间是相关的,这时候自己一定要注意,你要是过悲,就会伤肺。
《黄帝内经》里讲,在一年里,阳气存在生、长、化、收、藏,这么一个过程,体现出分明的四季。所以,《内经》提倡我们要养生要“顺四时”,作息活动也要按照这个规律安排。
其实,我们过的每一天同样也是如此,一天也就相当于一个四季。只不过,这个四季,被浓缩在短短的24小时里,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晚上是秋天,半夜是冬天。所以,我们称之为“小四季”。
我们知道,每天半夜11点到1点,中午11点到1点,一个叫子时,一个叫午时。这两个时间,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
从子时开始,自然界的阴气已到顶峰,并开始衰减,反之,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午时开始),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并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子时开始)达到最高峰。每天周而复始。
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一个是阴气初生。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这时候,如果你很好地保护它,就有了生,之后就有更好的长、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的长、化、收、藏也就谈不上了。所以,我建议,一天之中,子午觉(子时和午时入睡的觉)一定要睡,因为这都是精力、体力获得“收入”的时候。
一天的12个时辰,跟人的五脏都是休戚相关的。其中,子时和午时,一个跟胆相关,一个跟心有关。半夜11点到1点,是胆的功能最好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气最好,3点到5点是肺气最旺盛,5点到7点是大肠最旺盛。
在子时,阳气刚刚来复,如果你这时就已经入睡,那么阳气就不耗散掉,胆气也充足了。中医认为,胆有助心“管理”神明和作出决断。养胆可以化生神气。
好多领导、老板们都是白天不开会,留到半夜开。报社的同志,十有八九长期上夜班,他们的饮食也很清淡,但是,到晚年的时候,很多都得了脂肪肝,为什么?
因为,他们每晚11点到1点正在开会,或者排报纸,不能睡觉。阴阳弄反了,结果胆功能就受影响了。长期以往,胆气不足,影响精神,而且,脂类代谢也出毛病。(西医中,胆的运化功能跟脂类代谢有密切关系),得了高血脂、脂肪肝那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们尽量少熬夜,晚上尽早休息睡觉。每天晚上10点半就开始准备睡觉,11点以前最好睡着。
但是,现代人工作紧张,不免会有某一段时间得不到休息,那也没有办法。我给很多演员看过病。他们说,一旦戏子开拍,生活节奏都得跟着工作转,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其实,平时偶尔紧张一点没关系,到周末日的时候,一定要调整一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付出的,将是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既然,一天中的“夏至”和“冬至”要睡觉,那么 “春分”和“秋分”呢?有人可能会问。其实,这个道理与一年中的春秋分是一样的。春天时,人体气血从里往外流,秋分时,气血则从外往里流,也就是说,这两个时间段,人体气血一半在身体里面,一半在身体外面,此时选择运动,有助于人体气血的内外流动。一天中的“春分”和“秋分”,是指卯时(早上5点到7点)和酉时(傍晚5点到7点),现代人一般都在卯时起床活动,而在酉时锻炼活动,这也与时辰的养生原则不谋而合。
另外,老百姓说的“春捂秋冻”,也同样适用在一天里。早上(春天)气血从里往外走,毛孔从闭合转到开放,如果这时多穿一点衣服,是有助于毛孔充分张开的。可是,这时要是人们穿衣还在耍单薄的话,毛孔本来刚张开了点,一遇冷又闭合回去,气血是不利于从里面往外走的。反过来,到了傍晚,气血从外向里走,毛孔从张开转向闭合,所以,这时一定要少穿一点,以不冷为度。要是老早把大衣悟上,也不利于养生。
综上,一天就是一个小“四时”。所以,顺应四时养生,不仅在一年中这样做,在一天中,我们也应非常注意。
很多人说,现代西医已经发展得很先进了,而中医一讲就是很抽象的阴阳五行,很不科学。其实,这是相当有失偏颇的一种说法。说这些话的人,并不很了解中医。
我个人认为,西医不过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血气方刚,优点突出,但也容易“冲动”、“偏激”,动不动就想用对抗的方法,置疾病、病菌于“死地”。而中医则像一个温文尔雅的的成人,稳重,顾全大局。事实上,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医学,与西医相比,这比喻并不是一句空话。
比如,今天你生气了,之后感到头昏脑胀,不想吃东西。到医院检查,医生却告诉你,客观指标检查正常,什么毛病都没有,但是你确实感到很不舒服。那究竟谁错呢?!
这时,要是你去找一位老中医,当他把完你的脉,看完你的舌头,之后便告诉你,你最近肝气淤滞,应该吃点舒肝解郁的药。当你吃了这药,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很快就消失了。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虽然也有视触叩听等基本的体格检查手段,但西医也发展了实验室的检查指标,对人的状态进行衡量。当你存在器质性改变时,西医就认为你就有病了。可是,在器质性改变之前,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时,你本人的感觉则可能敏感地预知到,而指标却没有改变,这时,西医却可能给你戴上“没病”的“帽子”。
可是,中医衡量你生病的标准是你到底有没有失去功能的平衡了,也就是身体内的环境有没有变化了。要是阴阳平衡,致病因子是无法令你生病的。也就是中医讲的证候或者体质。
所以,我建议定期体检是一个注意健康的方面,但自己随时注意身体感觉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要只相信一声,首先应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代替你对不适的感受。当自己觉得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请有经验的中医师来调整,辨证论治、辨质养生。中医除了辨病,还注重辨证,病证结合。
上文的例子,从西医角度看,的确无病,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虽然无病,却是有证——肝气郁结。
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个社会环境。好人和坏人都是相对存在的。当社会秩序很正常时,有几个没关系,也很平常。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是讲正气的,这足以控制那几个,使他们不会猖獗地发展起来。这时,即使我们身体存在一些癌细胞,但因为身体的免疫监视能力强大,癌细胞“团伙”很快就被抑制扑灭了。
反之,如果整个社会秩序都乱了,执法机构失灵了。甚至连警察也变成小偷,那坏人的数量就会激增乃至失控。这时,身体内的癌细胞就会不断增殖和扩散,破坏力巨大的癌症就会表现出来了。所以,中医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此,癌症病人大多伴随气虚、血虚、阴虚、痰淤等证型。
因此,中医无论治病还是养生,都着眼于观察人体环境受到了什么样的改变,并注重时时调整人体的功能,使之达到长久的稳定和平衡。当你自身的状态因为得病而被打破了,如气血两虚的癌症病人,中医师就用一些补气、补血的药物(更多的是配成方剂),为病人纠正失衡的体质。这已成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的理念,使我们“不失偏颇”。
中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健康守护神。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中医学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无法谈中医学的养生。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有的患者到我这里来,说他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于是问,“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呀?”我听到的答复无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么药,中午吃了什么药,晚上吃了什么药,药名讲了一大堆……我顿时无语……胃里面都装了那么多药,人还能吃饭吗?人靠的是吃五谷杂粮的长大的,可不是靠吃药长大的!
事实上,这些患者虚弱的体质并没有因为如此“进补”而转好。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有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养生,重在补虚。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哪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所有可能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佐料也包括在列。相对而言,平性(属性比较温和)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
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补阴药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呆纳,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使用注意事项或中药参考书。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行家等等。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在那没有吊针打点滴的年代,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兼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