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梅国强:中医的优势西医无法替代 愿未来更多中医谜团解开

  15日,湖北中医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获得表彰,他们是今年暑期荣获全国中医届最高荣誉国医大师称号的梅国强教授,和荣膺全国名中医之列的陈如泉教授。

  梅国强出生黄陂的一个中医世家,早期跟随洪子云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菌痢、肠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是湖北省有名的伤寒论名家。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感冒发烧,只是伤寒论里的一颗小芝麻,梅教授说,伤寒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诊疗方法,发展到今天,已广泛应用到多个医科,比如心血管、胃病、肌肉疼痛,小儿科,甚至妇科等。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梅国强随从李培生、刘渡舟、袁家玑教授,协助编写《伤寒论》教材、教参。其后主编21世纪教材《伤寒论讲义》,全国函授教材《伤寒论讲义》等书籍。发表《仲景胸腹切诊辨》《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约30篇,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既然是中医,伤寒论是必读书目。梅教授说,伤寒论至今18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文献论述中,有1000多人对此作出过理解和注释,在中医诸多理论中,著作最多,临床效果好。伤寒论,最初源于东汉未年,那时是竹简、木椟,受制于书写工具、书写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古文风格影响,写得很简括,症状、诊疗描述只有寥寥数语。寥寥数字中,从理解它的原始精神,到延伸,到任用发挥,这都有人的创造。所以,现在的伤寒论,不是东汉时的伤寒论,而是经历医家智慧结晶的伤寒论。

  他分析,现在批评中医的,大致是两类人,一类是西医,其实现在西医批评中医的人也不多了,反而是有些科技工作者发生质疑的声音。比如何祚庥院士,主要研究物理,他说中医不科学,近期,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个叫王福重的经济学家,还有,也对中医发出质疑的声音。梅教授说,中医是什么 样子,有什么内涵,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不懂中医,就评价人家科学不科学,这有些狂妄。但是,梅教授话锋一转,我觉得也不奇怪,现代社会发展,外面的文化进来了,跟中国自己的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冲突中,要找到平衡点。

  不能数字化,不能计算、不能模拟,就不能叫科学?梅教授说,比如屠呦呦研究出来的青蒿素,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你能说不科学?!其实屠呦呦的点子来源还是近代周厚方的中医书,青蒿素的传统提取方法,都是热提取,但不稳定,疗效不好,屠呦呦是认认真真地按照周厚方的记录,用凉水浸泡,然后搅汁,喝掉。科学就是一层窗户纸,你捅破了,就达到了顶点。中医里这样的科学太多,中医是伟大的,还有好多类似像屠呦呦想到这个点子,像这样的谜团还是太多了,真是可贵。希望像我们这样学术结构,现代科学实验室,有专门的研究人才,希望更多的同行揭开更多的中医谜团。

  梅教授说,中医的诊疗方式,还是望闻问切。不过时代发展了,现在西医检查的那些化疗指标、检查结果,还有CT,B超,核磁共振等等,是眼睛看不见的器官,由仪器帮你看到了,可以作为望的延伸。所以西医的那些检查、化疗手段,它是现代科学的分支,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也是可以用它的。中医用它但不能根据它的路线走,我们用它只是了解情况,比如我原来不知道这个病人有肾结石,你做了彩超,我知道你有,尽管你现在肾结石没有发病,可能是胃病,那么我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会考虑你有结石的问题。

  梅教授说,总体来讲,中医学是整体衡通观,在衡通观之下,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同样一个人同种病,去年来看和今年来看,治疗方式就不一样,病情是不断地变化运动的,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时,大的结构不动作局部调整,如果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病情发生变化,治疗也要发生变化。

  但有些时候,是中西医互有优点,不能说哪个强哪个弱。梅教授介绍,我是主攻中医心血管内科,现在冠心病很多,西医有西医的一套,上支架、搭桥,这个好不好,当然好。不过现在国外也开始反思,支架上得过渡了,上早了,不该上的也上了,上多了。国内刚刚开始有这种思想的萌芽,在考虑,但是还在大量地用,现在的医疗市场是支架越多越盈利。所以针对冠心病人,病情很危急、很重的时候,支架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在危险状态下,让病情可以很快的缓解,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这时候,中医是不如西医的。但上了支架,不等于冠心病治好了,有的病人上了支架以后,会发生心绞痛,吃西药也没办法缓解。这时候,能让他吃些中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优势,西医就没有,而中医是非常明显的。梅教授说,我觉得西医有很多长处,但是中医的长处,也是西医无法代替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国医大师梅国强:中医的优势西医无法替代 愿未来更多中医谜团解开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