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韩国现代汽车宣布,成功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汽车空调系统,可以极大地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有益健康。该系统将推广至全球销售的现代、起亚和Genesis车型。
人们对“健康汽车”的渴望,已经不止于空气质量,也包括空调、内饰、座椅、材料、智能化监测等汽车零部件相关方面。“‘软件定义汽车’之后,‘健康定义汽车’将成为一个新理念,并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零部件市场竞争的新赛道。”中华环保联合会车内环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广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健康汽车”的渴求。这不仅是消费者日渐强烈的现实需求,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的新“风口”。
“汽车内部环境的卫生情况究竟怎样呢?”面对这一疑问,一些研究机构也披露了相关数据。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公布了一项试验,在随机抽取的1300辆共享汽车和1200辆私家车的车内空间进行细菌检测,结果显示,共享汽车的车内门把手、中控屏幕、托架式杯托等部位,每平方厘米细菌种类高达500种,而私家车的汽车方向盘平均每平方厘米更是高达800种细菌。如果再加上这些细菌超强的繁殖能力,如此推算,一辆汽车的车内含菌量接近10亿个,其中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链球菌等等,给车内人员健康带来了威胁。
今年疫情影响,导致消费者对“健康汽车”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有关机构发布的《2020新冠疫情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疫情并未减少购车需求,只是近期受到抑制;同时,疫情催生出新需求,84%的消费者希望车内增加空气净化系统和防病毒功能并愿多付3000元左右。
“此次疫情出现以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幅提高了公众对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的防控意识。”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所言,这一趋势因为全球蔓延的疫情而受到了全球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高度重视。
韩国现代汽车开发的全新的健康空调系统,由三种全新零部件组成,其中包括后风系统、多模式通风、粉尘指示器。其中,后风系统可在自动检测到发动机关闭时触发,与普通空调仅自然排干蒸发箱上冷凝水的做法不同,后风系统新技术将使用智能电池传感器监测电池,并在电池电量不足时自动停止运行。多模式通风技术除了普通通风之外,还通过驾驶员和乘客座位上新添加的多空气槽通风,可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粉尘指示器可测量车内的超细颗粒(PM2.5)的浓度和污染水平,如果指标超过限定值,则将执行空气净化模式以净化车内的空气,也会定期提示车主更换空调过滤器,并清洁污染的座椅或座垫。同时,现代汽车正在探索利用紫外线为汽车内部消毒,将把车顶灯变成防止疾病传播的利器。
美国零部件行业的GHSP公司研制了短波紫外线灯,为车辆内部消毒。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更具实用价值,而且已经被救护车率先采用。该灯可远程激活,在大约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对救护车内部的消毒杀菌。此外,汽车零部件巨头佛吉亚也在探索利用紫外线消毒技术,对车内进行消毒。
此前,捷豹路虎也曾表示,未来车型将借鉴医疗行业采用70多年的创新短波紫外线技术,帮助战胜超级病菌,从而阻止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标致、雪铁龙和沃克斯豪尔也推出了抗菌清洁等服务。
零部件企业为营造车内卫生环境,创新思路层出不穷。麦格纳正在研制一套臭氧生成系统,可为汽车上使用的相关防护设备消毒。这是一种便携式塑料容器,能够给车上的座椅、座套、内饰、衣物、玩具或其他物品消毒。用户可以在车内无人时,通过显示屏界面选择25分钟或45分钟的喷雾消毒时间,由麦格纳研发的专用软件连接控制。在约定时间消毒结束后,释放的臭氧会换成氧气。臭氧能够有效杀死很多病毒,而且可以直达物品的缝隙。
利用软件杀死病毒,可谓是新思路。福特研发的一款新软件,可利用动力总成和温度控制系统将车舱加热15分钟,以炙烤杀死病毒。高温可能比消毒剂或其他消毒程序更加有效,因为可以触及消毒剂无法涉及的角落。研究结果也表明,将冠状病毒暴露在56℃的高温下15分钟,可使车内表面和其他物质上的病毒浓度降低99%以上。
与其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不同的是,李尔开始在汽车材料上做文章。其近来已开始研发抗菌皮革和织物,可以对抗病毒、细菌、霉菌和真菌。李尔首席技术官John Absmeier表示,这是出于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于能够抗菌的表面材料感兴趣而研发的。此外,福特也在研究如何在新车型中使用抗菌材料。
其实,此前沃尔沃汽车就推出了“Clean Zone清洁驾驶舱”,集成了IAQS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CZIS主动式座舱清洁系统等多项新技术。其中,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可通过传感器监测空气质量,当发现车辆存在有害污染物质或行驶在废气密集的隧道时,系统会自动激活再循环系统并关闭所有进气口,并在驶离污染区域时关闭再循环系统,恢复气流。其可过滤超过PM0.1的多种有害物质,包括95%的PM2.5颗粒和99%的PM10颗粒。主动座舱清洁系统就可以减少内饰挥发物,尽可能避免接触性过敏源和异味。
在健康汽车的发展趋势中,一向赶潮流的特斯拉也不落后。特斯拉已经升级了Model S和Model X车型的空气过滤器,推出配备生物武器防御模式的新型HEPA空气过滤器,其自称比普遍的空气过滤器功能强十倍,比优质空气过滤器效果强100倍,而且可以过滤99.97%的细微颗粒物、排气污染物、细菌、病毒、花粉以及霉菌孢子。
近来,博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款新的驾乘人员监测系统,不仅可以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还可以测量驾乘人员的心率、体温等指标。
“‘健康定义汽车’是从汽车零部件开始的一场新的行动,无疑将使车内环境越来越好,有益车内驾乘人员健康。”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健康定义汽车”的理念,在国外广受关注,也受到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推崇。
“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买车更多是出于个人健康防护的需要,当然希望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情况令用户没有后顾之忧。”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公司职员梁先生对记者说,疫情的发生让人们更在意个人健康防护,也成为部分消费者购车的诱因。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者都认为,之前没有购车计划,因疫情而强化了购车需求。对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的需求也因此增长。长安汽车副总裁谭本宏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过后,消费者对私家车出行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强,带有空气净化系统的车型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我们正在研究一款紫外线灯,希望能为净化车内环境尽一份力。”湖北某零部件企业副总经理王永忠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其实,延锋也推出了“健康盒子”抗菌设备,同样是利用紫外线对车内空气和内饰表面进行消毒,同时通过香氛扩散系统使车内空气保持清新。
“随着整车厂对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在研究是不是有更新更好的技术思路。”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航盛电子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已经大量采用了环保、无害化原材料,在这样有关公众健康的事情上不能马虎,这是符合用户需求之举,更应是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自觉行动。
据航盛电子自主研制的汽车智能网联系统、车载视听娱乐系统、智能导航及多媒体系统、车身控制集成系统、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多品类产品,大多采用了环保材料。“虽然近期内成本略有上升,但随着环保材料的普及,成本估计会逐渐降下来,而且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发展的大趋势。”航盛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同航盛电子一样,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携手,在努力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从源头开始,在环保材料、空气净化等相关方面作文章。
“我们在汽车内饰选材方面,采用环保低挥发性材料,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材料的六价铬、铅、汞、镉、多溴联苯及多溴联苯醚等均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且材料不含石棉和多环芳烃。内饰纺织材料禁止使用偶氮染料,避免致癌物质散发,且座椅面料用材开展过敏原检测及管控。工艺方面也多选用超声波焊接等绿色工艺,为产品设计打下‘绿色’环保基础。”北汽研究院内外饰部非金属工艺科科长李俊贤告诉记者,北汽研究院独创且拥有发明专利的车内空气质量综合验证设备环境综合舱,能够提供超越国标规定的25℃验证标准,进行模拟实际用车环境的25℃、40℃以及60℃以上温度验证,从而保证了车内空气质量。
广汽新能源近期发布的新车型上出现了N95级别防护能力的滤芯零部件。在车内环保、空气过滤方面,广汽新能源自主研发了具备超N95级别的滤防系统的埃安健康座舱,包括远程一键杀毒、双重保护技术等,成为新车型上的一大亮点。
江淮汽车制定了《车内空气质量管理办法》,将车内空气质量管控纳入整车及零部件开发流程。而奇瑞汽车从主观评价和客观检测两方面入手,进行车用零部件材料的质量把控。在零部件原材料、测试等环节严格把关,有效保持了车内的空气质量。在此之前,吉利汽车宣布投入3.7亿元,研发全方位健康汽车。其推出的“车规级CN95”空调滤芯相关零部件,可以实现防霉除异味,除烟雾、粉尘、花粉等易致敏物质,还能实现对直径0.3微米的颗粒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近日,吉利再次宣布,承诺车内所有零部件材料将拥有高环保性、低散发性,还将通过添加抑菌、抗菌物质的方式,具备抑制细菌或表面杀菌的能力。此外,比亚迪、长安汽车等车企近期都在零部件上加大了投入,推出了健康系列产品。
“此次疫情的出现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和制造上,应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向记者表示,未来“防病毒”汽车会成为一种新趋势,可以让国内企业、自主品牌占有天时、地利的竞争优势。
“夏季高温,车内特别容易出现异味。我去年11月份买的新车,至今总觉得车内还有股塑料味,熏得不舒服。再热,开空调也必须把车窗开条缝。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检测,结果是8项指标都没有超标……”北京某公司经理任先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所说的,并不是个案。
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较为复杂,但现行的国家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以下简称《指南》)规定的8种物质对人体潜在危害较为严重。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内饰件中使用的黏合剂、塑料制品、皮革等,其中含有甲醛、苯等污染物,是产生车内污染的重要来源。此外,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还有车用空调长时间不清洗护理,也会滋生有害物质,导致车内空气变差。很多人习惯使用的脚垫,也容易受潮产生霉菌异味。
《指南》规定的8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标准值,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2013年,主管部门曾要求数家车企就“沥青阻尼片含有有害物质”进行自查自纠。这几家企业在出口欧洲的车上用的是环保材料,在国内销售的车上用的是含有有害物质的“沥青阻尼片”,增加了污染源。此外,在消费者不断投诉的压力和主管部门的督查下,还有几家汽车企业承认部分车辆所安装的车内隔音材料,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季节或地区,也可能产生异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无法强制约束企业的行为。”宋广生表示,《指南》规定的8项指标远远不够。同时,国内缺乏强制性标准,检测方法也没有跟上,尤其是对高温、行驶中的车内空气质量都是检测空白。
近来,为解决相关问题,行业也在努力。结合当前“健康汽车”零部件的现实需求,中华环保联合会和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组织制定《车内空气卫生》、《全国室内车内环境消毒杀菌服务能力评价规范》和《快速测温消杀多功能疫情防控系统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
“虽然相关零部件企业近来推出车内空气净化技术与相关材料,客观上对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一定提升。但缺乏强制性标准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只有汽车企业行动起来,大力推广环保新材料、新技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车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的问题。”曹鹤认为,车内空气质量与消费者、企业、检测机构都有关系,仅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约束力还不够,虽然专门立法有困难,但可以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加相关条款,依法规范。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部《汽车法》。”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汽车大国,新车产销多年来都是世界第一,专门建立《汽车法》,可以对汽车的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维修、召回,以及包括车内空气质量、卫生状况、原材料等作出规范,不仅可以依法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也能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市场需求‘健康汽车’零部件。相关零部件产品品质和技术提升,成为影响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趋势下,本土零部件企业应该把握这个新机遇,发挥本土优势,构建全新的产业格局,开拓市场空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健康定义汽车 零部件市场出现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