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医经典,一定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一点毋庸质疑。一部《伤寒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临床大家、国医大师。甚至成就了中医的一个学派——经方派。
《伤寒论》中所载经方,是历代医家手中起死回生的常用方,除了书中记载的经方,《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也在临床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中医的临床思路具有深远影响。
现在对《伤寒论》的研究中出现了“以方类证”、“以法类证”等研究方式,都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的。记得上大学时,学习《医古文》,老师在第一节课就推荐了胡希恕教授的《伤寒论解说》,说是能在我们读不懂医书的前提下塑造基础。机缘巧合,并没有只看胡希恕教授一家之言,而是还听了刘渡舟教授的《伤寒论诠解》。一位老师分类严谨,板书认真,听课时能记下很规范的笔记。而另一位老师旁征博引,信马由缰,听得饶有兴趣,但是听完却很难有总结下笔。上了临床之后再回忆,前一位老师的课重在实用,记住就能用;后一位老师的课重在熏陶,影响着我的思维。
要成为临证中的“上工”,需要有“上工”的临证思维。经典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实用,更在于熏陶和培养我们的“上工”思维。
一部《伤寒论》,吸引了历代众多的研究者。“释典”,成为多少大医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几乎每一段条文,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注解。
最近得到一位老师忠告:读经典,一定要读原著!又回过头重读《伤寒论》,读到第279条,回忆起当代两位“伤寒大家”对其有不同认识,颇觉有趣,发之有感: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是这样解读的:“本来是太阳病,误“下”,引邪入里,这个腹满是实满,不是虚满;这个痛也是实痛,也不是虚痛。”“他不是太阴病,要是太阴病还能用大黄吗?……真遇到太阴病,一搁芍药、大黄,一治一个死。”“这正是教人鉴别真正的太阴这种“腹满时痛”与(本条)本方证,就是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的鉴别法。”“如果实满实痛轻微者,用芍药就行,表不解你得配合桂枝汤,所以桂枝汤加重芍药就可以了。要是大实大满,那你非通大便不可,还得加大黄。”
刘渡舟先生在《伤寒论诠解》中是这样解读的:“误下太阳,虚其里气,邪气因入,而见腹满时痛,故曰‘属太阴也’。若属太阴虚寒,寒湿内阻,升降失常的症候,则应见吐利。而今不见吐利,只见腹满时痛,说明非为阳虚寒湿之证,而是太阴脾脏气血阴阳不和,肝木乘土之证。……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调和气血阴阳,缓急止痛为法。”“脾本身气血不和所致之腹满时痛,非寒非热,故理中、四逆、承气等方均非所宜,应以调和气血阴阳的桂枝加芍药汤最为贴切。”“方中桂枝仅用三两,而芍药用了六两,芍药为血分药,其量倍于桂枝,必然制约桂枝的解表作用,可见本方并不为解表而设。”“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太阴脾脏受邪,邪气外薄阳明,使阳明腑气不利,所以脾部大实痛。治以桂枝加大黄汤调和太阴气血兼泻阳明瘀滞。”
在两位老先生的学术体系中,都认为太阳病是表证,太阴病是里虚寒证,这是解读这一条文的共同基础。在解读中,我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本条文所述是不是太阴病?二是本条文所述有没有太阳病?
胡老认为,本条文所述不是太阴病,是太阳病见“实满”、“实痛”。桂枝汤仍为治疗太阳病,加芍药、加大黄治疗实满、实痛。而刘老认为,本条文所述是太阴病,是太阴气血阴阳失和之证,大实痛是太阴病兼见阳明瘀滞。桂枝汤治里,非为太阳病而设。
两位老先生的解读看似截然不同,水火不容,但两位老先生的解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来,都符合临床实践,从实践检验真理的角度来认识,其实都是正确的。如临床中经常见到肝脾不和之腹满、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往往应手而愈,这类病变确属太阴病,而不见太阳病。而临床中也常见到太阳病见腹满、腹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屡用屡效者。如同当时在医学院老师说的,病人不按书上得病,我们为何只按书文施治?
曾治一老者,体弱多病,虚劳明显,以近2日腹痛、腹胀满、大便不通为主诉入院,经检查排除急腹证,伴见恶风、汗出、脉偏浮。考虑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桂枝加大黄汤1剂,当晚大便2次,次日诸症悉愈。
其实解读经文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解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解读,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都是“真理”。读经典,兼读各家对经典的解读,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另一方面让我们的临床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体系,这就是经典的“熏陶”吧。或许我如果有机会能看足够多的病,对于每一条的理解更会有不同的观点吧。这也许就是《伤寒论》源远流长、万古长青的原因,它不止是一部医书,也是万千中医学子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初入杏林的思维之根。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识,文章来自刘俊旭原创投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果您觉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觉得您的方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个厚德济生不吝医术的好中医,欢迎投稿到【有奖征稿】栏目,您将会成为有奖征稿栏目的参赛者,万元大奖等您来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胡希恕与刘渡舟迥异解伤寒——经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