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记者节,在关注健康领域新闻的同时,我们也提醒新闻从业者:不要忽略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这不,本刊几位女记者一盘点,全部都没能逃脱亚健康状态。其实,这也是很多忙碌、生活无规律的上班族面临的共同问题。虽不是大毛病,但也有不小的隐患。
颈椎病、胃肠道疾病等已成为记者们共同的职业病,不知道健忘症是否也算其中一种。
“不好意思,刚才你说什么?请再说一遍。”自从30岁生日一过,记性也随之走下坡路,几乎每天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以前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刚发生的事却忘得快,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笔记本、日历成了我涂鸦勾画的重要记忆方式。
总以为自己有好记性,不太习惯用笔记录下更多事情,然而近来这引以为傲的记性已经开始消失。
“咦?我锁门没?”为了证明自己是否锁门,经常会返回验证,甚至有时还会第二次返回看看家中,再次检查水电是否关好。虽然很多同事说,这是强迫症,但我确实是想不起来。
采访时,写好的采访提纲,可采访时又忘了提纲内容,更多时候便抛开提纲,找准一个问题,顺着被采访者的话语寻找突破点,之后怕忘记,又仿佛和对方确定所说内容,再次笔记、勾画重点。此外,对方刚做了自我介绍,一转身,就把对方姓氏忘记。
曾经采访过老年痴呆的病例,一直庆幸自己根本不会患上这样的病,因为年轻时,每天都会动脑采访、写稿,估计到晚年时脑子也会很灵光。现在我开始担心,因为我周围年纪相仿的同事也开始念叨着记忆力减退。
记者这一行,曾有朋友问:“你们的上下班时间是什么时候?”一同事玩笑道:“我们的时间,新闻做主。”的确,谁都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久而久之,生活无规律成了我们真实写照,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紧绷的神经丝毫不敢松懈。8年来的记者生涯,睡眠时间、娱乐时间在一点点缩减,有了女儿后,时间更成最宝贵的财富。我曾用智能腕表测过自己的睡眠时间,深度睡眠仅40分钟。没有好的睡眠质量和身体素质,的确会被诸多问题盯上。
人的最佳记忆力,出现在二十岁前后,然后脑的机能开始渐渐衰退,二十五岁前后记忆力开始正式下降,年龄越大记忆力越低。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健忘症的发生还有其外部原因,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产生疲劳,而使健忘症恶化。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可以引起暂时性记忆力恶化。心理因素对健忘症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20多年的记者生涯,有苦有乐。跑医疗口10多年了,若要谈到身体的健康状态,那可谓一言难尽!首当其冲的就是颈椎病了,其次便是胃病、呼吸道感染。
记得一次从一早连续采访到中午1点钟时,突然感到体虚不舒服,心想可别感冒了,可还是挺不过去,还是倒下了。呼吸内科医生分析:“这是由于到点不吃饭,身体的抵抗力随之下降,加上医院患者较多,就容易感染上病毒。”
长期的写稿和开车的坐姿,致使我患上了颈椎病,经摄片检查颈椎严重变形,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干我们这行的,除非“爬不起来”,否则不能休息。我对医生说:“算了,等我退休后一定来住。”
想起当年一位前辈,牙齿已经掉了一排,由于工作太忙,多年一直没有时间去医院安假牙。到市场买菜时,卖菜的对他说:“看你又老又穷,便宜卖给你了。”直到他退休了才去医院把他的牙齿安好。见到他时,比原来年轻了,他自我调侃道:“现在我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不给我便宜了。”
一到天冷和变天,颈椎就痛得让我抬不起头,虽说经常到医院采访,却没时间找医生治疗。于是乎到处去买颈椎按摩仪,按摩仪不知用坏了多少台。
作为卫生记者,虽然自己做不到去医院进行规范性治疗,但有义务把所采访的“如何治疗和预防颈椎病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低头时间”。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老年人。它与工作、生活方式有关,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临床症状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法按摩推拿疗法、理疗、温热敷,严重必要时的手术治疗等。
预防颈椎病需做到以下几点:不可以在颈部过于劳累的状态下工作、看书、上网等;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建议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的眼部按摩,因为眼睛劳累也会导致颈部劳累;防止颈椎的损伤,做好劳动、运动、活动前的准备,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损伤;保证良好坐姿;纠正不适当睡势,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选用高低合适的枕头;防止颈部受风受寒,积极治疗颈部外伤、感染、结核、淋巴结炎和椎间盘炎等疾病;加强锻炼,多打羽毛球和游泳等运动。
我是从业6年的记者,一名外向活泼的“女汉子”,但在平素的坚强开朗下面,却有蜷缩焦虑的一面。因为职业关系的长期精神紧绷,让我做梦都在找选题、采访、写稿。而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发现很多同行都有焦虑的职业病。
如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们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因为在日报,需要承担着日常采访、周刊、经营等多重压力,几乎每天的节奏是这样的:提前一天报动向联系采访,每天很早出门,上午多半不在采访就在采访的路上,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写稿,经过多年的锤炼,800字以内的稿子半小时能搞定,两三千字也就两三个小时。忙完一天,又要忙着找第二天备用的选题、项目,做第二天的采访准备,遇到忙时,熬夜是常事。
我日常的焦虑多来自工作。记者每一天都要面临寻找新闻选题和项目,而找不到选题或者选题太弱时,就会焦虑到略微有些神经衰弱,采访一天回到家便不想说话,但脑子却是选题、项目。再加上多数时候,记者都是在单打独斗,一个人负责相应的采访对口单位,如同一个士兵要时刻守着他的阵地。尽管后方有报社有编辑,但很难在面对面采访中提供支持。要只身作战又要奋力守住战线,这种无力感和焦虑就会来得更明显。可能因为焦虑、浮躁,记者成了一门吃“青春饭”的职业。我当初入行时候的同一茬记者基本上已经全部辞职。
也许人们会羡慕,说记者自由,可以不用朝九晚五,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记者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但工作久了才发觉,其实记者工作更需要高度自觉自律,是一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要不断发现信息,不停更新知识量,与不同的采访对象沟通并保持联系,这是一个动态而且持续的过程。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表示会感到自己焦虑,易烦躁紧张,经常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和睡眠障碍。专家分析,这种心理疲劳不属于器质性精神疾病,但逐渐积累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使人身心俱疲,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容易焦虑的人在没工作任务的时候,尽量保持生活规律,减少不必要的熬夜。学习自己减压,懂得倾诉,保持和朋友的联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跑得了新闻,写得了稿子,杀得了木马,打得过流氓。”虽然只是调侃,但用来形容记者一点也不为过。媒体行业,记者要承担着很多的工作和责任。这种种的责任和工作带来的后果除了压力倍增,健康状况也很堪忧,过劳肥就是其中之一。
在步入媒体人领域之前,我一直是一个叫嚣着“怎么吃都不会长胖”小胳膊小腿的人。步入媒体人行列后,肯正视自己是一个胖子时,已经到了胖得“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熬夜加班,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规律,新陈代谢紊乱,越忙、却越胖。
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忙碌的状态下很难得到休息和锻炼。早上中午只能凑合吃,一天的赶场式采访、写稿结束,晚上才能以“暴饮暴食”的方式进食食物。而长期的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和生活不规律,造成媒体人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延缓,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引起了脂肪堆积、代谢不良,肥胖烦恼因此而来。
有不少人经常会问我,做记者的经常在外面跑,工作又忙,不是应该让人更瘦吗?据了解,在2012年国外有一项研究发现,工作的忙碌未必让人变瘦,反而有40%的人因目前的工作而变胖,超过20%的人体重至少增加4.5公斤,14%的人至少增加9公斤。而国内的调查,更是将媒体从业者列为较易发胖的职业之一。
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会通过喝含糖饮料、吃零食减压。闲下来的时候吃得更多,运动又不充分,吃进去的能量远远大于消耗的能量。而工作的紧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分泌,比如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增加,人也容易发胖,而神经的过度兴奋也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得多。
第一,注意劳逸结合,主动寻找机会休息,哪怕是短暂的几分钟;第二,少喝含糖饮料,控制饮食,多运动。研究发现,每周喝超过两次汽水或两次果汁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喝的人分别高出42%和29%;第三,生活要规律,少熬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几位女记者的亚健康日记(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