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来客”薛恒嘉的阿尼玛卿雪山情

  多年以后,面对阿尼玛卿雪山,新当选的乡长索南才让思索着为薛恒嘉盖一座纪念馆,资金已筹集,只等来日开建;75岁的老村支书扎昂期盼着曾经的老同事薛恒嘉再来草原看看,只是因为身体原因他再也来不了;年过半百,加羊尖措犹记得儿时薛恒嘉对他的那些谆谆教教诲。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东倾沟乡阿尼玛卿雪山脚下,至今还在口口相传一个“麻袋干部”薛恒嘉的故事。

  东倾沟乡是闻名遐迩的富裕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更是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提出看雪山、住民宿、泡温泉、吃藏餐的发展思路,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最近一段时间,东倾沟乡乡长索南才让拿着一副设计图四处询问造价情况,上面写着“薛恒嘉纪念馆”。他要把纪念馆修在离乡政府不远的一处高台之上,这里地势平坦而辽阔,整个大地都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草原尽头,云层稀薄的阿尼玛卿神秘雪峰在不经意间揭去神秘面纱,围绕着主峰的几座大山,仿佛戴上了银冠,发出耀眼的光芒,巍巍然傲视苍穹,显得风姿卓越,冰川下无数奇石形成的石林,密密麻麻延伸下来,与低处的草原连为一体。

  “果洛在哪里?”“那边条件怎么样?”“要走多久才能到?”1962年,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父母的几个问题,让31岁的薛恒嘉一时语塞,他只知道向上级提出要到边远地区工作,其他问题他想都没想过。父母更是想不通,苏北农学院毕业的儿子,为什么会放弃去农业部工作的机会。

  “放心,我在县城工作,条件一定好。” “去北京是好,但我所学只有在最基层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薛恒嘉一边宽慰父母,一边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青海的路途。

  火车一路向西,茂密的森林,植被,在一路上逐渐消失,转而坐汽车,至西宁,看惯了南方的大雾,茂密的丛林,遍地的庄稼,眼前荒芜的景象,一时让薛恒嘉无所适从。

  从西宁至玛沁的路也不好走,除了颠簸的砂石路,还有一路上升的海拔——3000米、4000米,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原反应。进入山口,薛恒嘉就开始难受了,胸口特别闷,喘气特别困难,浑身乏力一点都不想动,最严重是嘴唇都青了。

  “还没有到玛沁,就已经这么难受了,以后的工作怎么展开?”缺氧的折磨让薛恒嘉发起了愁。

  “同志们遇到的是高原反应,只是缺氧状态下,造成生理系统一时难以适应。通过锻炼,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会适应并战胜它……”一旁的带队领导鼓舞着薛恒嘉一行人。

  从江苏到青海,从西宁到玛沁,这条在今天可以一天就可以走完的路程,薛恒嘉却走了十几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之前,草原的辽阔与盛放,让薛恒嘉无限遐想,可在阿尼玛卿雪山下,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知所措,碧波万顷的草原,成了千疮百孔的“黑土滩”,老乡们称之为“沙纳赫塘”。

  黝黑的面庞,粗糙的手掌,一套黑色中山装上别了一枚党徽。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是全国劳模叫扎昂,在东倾沟乡任职过村支书、乡长,县农牧局、局长等职,2009年退休。

  当地人都说,东倾沟乡的富足祥和、安居乐业,与他在80年代发动乡亲们修路有直接关系,而他却说,没有薛恒嘉治理“黑土滩”和灭鼠治虫工作,就没有干群齐心、开拓进取,就没有东倾沟乡硕果累累的今天。

  “薛恒嘉是怎样一个人?”扎昂从胸口掏出一份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看得出他很重视这次采访。

  眼前的“黑土滩”,让薛恒嘉有些发愁。“草原一旦没有了草,老乡们的日子将怎样过?”

  先去老乡家,了解了解情况。顾不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薛恒嘉一头扎进了牧民家中,起初,老乡们对这样一位操着内地口音的汉族干部有些排斥,不论薛恒嘉怎么问,老乡们都微笑着摇手,表示自己听不懂。薛恒嘉明白了,要想开展工作,首先要闯过语言关。

  第二年,草原上出现了这样一个人,面庞白净,马上驮着麻袋,走到哪里都会用熟练的藏语跟老乡打招呼,并与他们一同劳动。老乡们熟悉了薛恒嘉,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都愿意接近他、帮助他。

  到了晚上,薛恒嘉就会借宿老乡帐篷中,拿出麻袋,里面摆好了褥子,他钻进里面,拉出的被子只能盖在胸口,一个原始的睡袋就做成了。他的这一举动,被老乡们称为“麻袋”干部。

  就在那段时间,薛恒嘉也了解到,“黑土滩”是高寒草甸类草场严重退化后形成的一种大面积黑色裸地景观,其不仅会引起水土严重流失,还会对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一定要治理好沙纳赫塘,要不然老乡们怎么过上好日子?” 薛恒嘉下定了决心。

  1963年,薛恒嘉扛起背包,来到东倾沟乡蹲点,尝试着寻找解决“黑土滩”的办法。在680亩试验地上,他发动老乡开始种草。这本是一件好事,起初老乡们的积极性很高,可种了两天之后,老乡们就有点受不了了。

  原来,薛恒嘉的种草方式是每隔5公分就要种一个草籽,草籽不是撒到地上,而是插到地里,特别耗费体力不说还很耗费精力。薛恒嘉并没有因为老乡们的不支持而弃垒,每天早出晚归,独自种草,一个月后,老乡们也被他这种行为给打动了,纷纷加入到种草的行列中。

  在他的坚持下,东倾沟乡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成为全果洛州第一个“种植牧草、围栏草场、牲畜棚圈、牧民住房”草原四配套建设示范乡,牧民们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0倍。

  说到此处,扎昂有些激动:“那些牧草在他眼中就是命根子,他种草就像插水稻一样细致。” 草原之美并非一日之功,草原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薛恒嘉用了5年时间。

  在阿尼玛卿山脚下,辽阔无边的草原风景像是一块编织的绿色巨毯,走在草地上,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让人流连,而远方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牧人举鞭歌唱。

  在要修建“薛恒嘉纪念馆”的高台之上,加羊尖措与老乡们一起建成了藏家乐,因为景美,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游玩,旅游收入不断增加。

  加羊尖措对薛恒嘉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那个衣着朴素的形象——身上的中山装晒得有些发白,打满了补丁,做起事来有条不紊,文质彬彬。

  “一见我就让我好好读书,不要贪玩。” 加羊尖措说,他也没有让薛恒嘉失望,至今还记得他的那些嘱咐。

  当时,果洛州建政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老乡们不愿杀生,即使是鼠害猖獗,牧民们也不愿意治理这一现象,任其破坏草原。用今天的研究数据来说,一只鼠年食青草5.47公斤,一年损失牧草5384万公斤,相当于3万个羊单位的年食草量。

  灭鼠的想法刚提出来,立马遭到了老乡们的一致反对。薛恒嘉虽然无奈,但也没放弃,挨家挨户做宣传,讲清楚鼠害的后果。不久后,老乡们自发参与到灭鼠的行动中。还在少年时期的加羊尖措对此事印象深刻。

  从60年代到今天,灭鼠这一行动在东倾沟依旧持续,见鼠就打也成了老乡们的习惯。

  此后,薛恒嘉骑马走遍了果洛的山山水水,参加灭鼠治虫310多万亩,种草4700亩,撰写累积科技资料280多万字。

  1966年,薛恒嘉与妻子赵云芳结婚。妻子所从事的是三班倒的工作,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特别是1968年、1969年,随着一双儿女的出生,妻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累得受不了时,她难免会埋怨远在高原上的丈夫,曾几次发出通牒信,要求薛恒嘉调回来。每次收到这样的来信,薛恒嘉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妻子解释,自己学的畜牧专业在果洛州草原上,有用武之地。妻子只得将苦水往肚里咽,挺直腰杆支撑家庭。

  薛恒嘉特别重视教育。1981年,果洛州玛沁县民族中学建成。看着简陋的教学设施,薛恒嘉捐出全部积蓄1000多元给学校。当时,他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玛沁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表彰活动,表彰会上,时任县委书记克保哭了:“为了我们的孩子,你把自己的家底都掏空了。”

  的确,为了老乡他把自己家底都掏空了。1984年,果洛州委成立工作组,对全州最苦最穷的达日县吉迈乡贫困状况进行调查。面对家徒四壁的老乡家庭,薛恒嘉掏出了身上的钱;面对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藏族同胞,他一次次地脱下了身上的棉衣,披到老乡身上。以至于到了冬天,他只好把所有的单衣全裹在身上,有一次下乡调查,他穿出去11件,穿回来就只剩了3件。

  1986年冬,妻子前来探亲,眼前的情景实在令她哭笑不得:一间房子、一张板子床、一床被子、一件大衣以及一个取暖的炉子就是薛恒嘉所有家当。原来在来往的书信电话中,妻子总认为丈夫在机关单位工作,还是个副局长,衣食住行也不会差太多。他说,国家也困难,能省一点就是一点。

  1994年,薛恒嘉光荣退休,但他却没有离开果洛。而是留下来义务撰写科技志,这一写又是1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科技志》全书50余万字,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果洛州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回到泰兴后的薛恒嘉无法割舍果洛的山山水水,想念着阿尼玛卿雪山,想念着雪域高原的父老乡亲。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薛恒嘉通过果洛州委组织部缴纳1万元特殊党费,转交灾区;

  2009年底,薛恒嘉将《果洛科学技术志》的6000元稿费无偿捐赠给玛沁县藏文中学;

  2021年春节前夕,玛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鹏一行去泰兴探访薛恒嘉,而就在他返回时,薛恒嘉偷偷把1万元塞进了张鹏手里,说要把这笔钱用于春节慰问困难群众;

  薛恒嘉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身体常年患病,子女下岗,还有在国外留学的孙子需要供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没有向组织提过一个字的要求。

  谈起父母亲,薛恒嘉更是愧疚不已。父母过世,他远在青海。“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谁叫自己是员呢?”薛恒嘉面露愧色的说。

  薛恒嘉常常这样开导妻子∶“从物质财富上说,我对子女是有愧的,但从一位人的角度说,我是无愧的。”工作四十多年,薛恒嘉留给妻子儿女的是一箱箱书籍、一堆堆资料。

  89岁的薛恒嘉离开果洛虽已有十余年,但他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果洛。

  年事已高的薛恒嘉等不到再来雪域果洛看看的机会,疲惫的身躯早已承受不住恶劣天气和高海拔环境的折磨,他立下遗嘱,百年之后要将骨灰撒在阿尼玛卿雪山下。薛恒嘉所做的一切,自永远到永远,都会被老乡们记住,因为他心里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

  多年以后,面对阿尼玛卿雪山,新当选的乡长索南才让思索着为薛恒嘉盖一座纪念馆,资金已筹集,只等来日开建;75岁的老村支书扎昂期盼着曾经的老同事薛恒嘉再来草原看看,只是因为身体原因他再来也不了;年过半百,加羊尖措犹记得儿时薛恒嘉对他的那些敦敦教诲……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江苏“来客”薛恒嘉的阿尼玛卿雪山情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