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民:九旬老中医痴心研岐黄

  周健民,1953年从太原专医三班学习西医毕业,初步临床省妇幼儿童保健所,后自报夜大学习中医知识考取中医资质,至今行医70年。目前90岁高龄,仍在践行医者职责,并免费教授大家中医知识。

  周老深深明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为了在有生之年帮到更多的人,体现医生的“医德”“医技”,他决定,在家里免费为大家提供中医六项服务,如“小儿推拿”和成人经穴按摩班等,利用每日下午免费授课,让更多的人受益。因为家里面积狭小,周老就留下大家的名字和电话,然后分批联系,有序进行教学,每次只通知10人左右。目前已经有100多人参加了免费学习。

  说着,周健民开始揉耳廓、刮眼眶、拍后脑勺、舌尖转齿、拍打后背……一步步演示起自创并亲身实践坚持三十余年的养生疗法。“方法都不难,关键是坚持。虽然我是医生,但我并不盼着别人生病。我希望大家都能按照我教的方法,自己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第一次见周老,他虽然头发雪白,身材精瘦,但步态轻盈,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耳不聋眼不花,丝毫看不出他已年近九旬。

  白墙、素地,陈设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老旧。房间不大,总面积有五六十平方米,3个大小不一的房间里,满满当当的,几乎全是书。因为房里摆着好几个高近屋顶的书架,就连仅有的一个三座沙发,也只能挤到窄窄的走廊过道里。整间屋里最大、向阳的房间,既是卧室,也是书房,书架靠墙而立,床旁的小桌是老人写书稿的地方,需要查阅资料时,老人一伸手便能够到。书架上的书挤得满满的,老人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有诊断类、中药书、方剂书、医古文书、医史类、易经等,每一类书都有清晰的标记。“我家这么小的面积,却有8个书柜,近两万册医书。来过的人都说,我家像个家庭图书馆,这可是我一辈子的家业,也是我给儿女们留下的最值钱的遗产。”周健民老先生自豪地说。除了日常工作,周老总要拿出两三个小时,用来看书,写稿。

  周健民是我省霍州人。因为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家人每次总是四处乱求医。20岁从临汾师范毕业后,周健民便跟随城里一诊所医生学医。1951年,他考入太原医专,正式走上了医学这条路。在学西医的几年中,他也接触到了不少中医知识,也开始了对祖国医学宝库的挖掘。

  周老发现,中医除了治病救人,还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1956年起,他开始钻研中医,参加了针灸学习班,以及省中医学校中医函授班、省中研中医夜大、省立医院与太原市中医学院进修班等。后来上班后,他又从事小儿科的诊疗工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在认真学习中。工作之余,他还自费参加了省科技进修学院的医古文班和全国医古文函授班。经常是下班后,骑上自行车又匆匆赶往授课点,回来还要复习整理,一忙就是大半夜。

  此后,周老又学习了气功疗法,并且一直坚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他写的《六字诀气功新编》《健脑按摩气功操》《健脑手操》等很多文章都在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上和大家讨论并且在相关刊物上发表。退休后,他还自己整理成册30多本书籍,做了几十本“剪贴报”。

  行医的人,不止修医术,更要修医德。周老说,自从踏入了这一行,他的想法和做法就从未改变过。而且在他深入乡村当赤脚医生的那些年,这种感触更深。

  那时的赤脚医生并不像现在这样,坐等患者求医,而是要走街串巷,上门为患者看病。“一听说哪里有人病了,再远也要上门看看才放心。”有一天晚上,周健民到给北侯村一家孩子出诊,听说附近源头村有个孩子抽风得厉害,他看完了北侯村的孩子后,又一路打听走了三四里路赶到源头村。进门时,正好有两个大夫摇着头从这户人家走出来,边走边说“孩子不行啦”。周健民进去一看,两三岁的孩子被脱得精光,躺在炕上,发着高烧,还直抽风。周健民急忙给孩子做了脊髓穿刺并注射药物,守了两天两夜,才把孩子救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做法实在有些冒险。”周老说,孩子的情况都很危急,容不得自己多想。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本能。看到孩子病情危急,他什么也顾不上多想。

  多年临床工作,周老积累了不少的中医养生保健和儿科推拿诊疗经验。为了把自己多年行医的心得和经验留给后人,周老花了15年时间,编写了多部书稿。说着,老人从床侧的书架上,翻出一大摞手稿,一边看一边介绍。“这是我写的《周式整体能量均衡医养医学模式》,曾在《中医杂志》发表过,临床实用30多年。”“这两张《耳穴、手穴全息学诠解彩色挂图》是我绘制的,2008年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编撰的《精神病康复期气功按摩操》曾在全国专科医院推广。”这些医学养生方法都是周老当中医总结出来的,他给它们命名为“不求人不花钱不用药”养生疗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周健民:九旬老中医痴心研岐黄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