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迎接世博的最后阶段,如何为世界宾朋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成为冲刺阶段中的关键一环。
来自江苏南京一所烹饪学校的学生徐陶香正在位于世博会A区的日式柚子餐厅做最后准备,她将在这间餐厅担任副前厅长。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和操作,我们已经将准备好一份日式盖浇饭的时间控制在30秒钟以内,确保顾客从点餐到拿到食品不超过1分30秒。”徐陶香对记者说。
“我们所有的菜品都是半成品,特别是日式盖浇饭,在当天开业之前都已经部分蒸煮完毕处于保温状态,接到订单后,所做的工作只是取出原料、配餐和装盘,由4个配餐员流水线完成。这样的流水线组同时进行。”徐陶香说。
近500个餐位、12个收银台、12条配餐流水线多名工作人员,柚子餐厅已经准备好接待高达6000人次的日均高峰客流。
根据组织者预测,上海世博会平均每天将接待参观者40万人次,高峰日60万人次,市场调研显示,75%左右的参观者将在园区内用餐。美国城市亚特兰大2009年的人口是51.9万人,城市面积为340平方公里,而上海世博会却要在5.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接待60万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尽量减少餐饮服务对有效参观时间的影响,上海世博会已将每千人公共餐饮面积增为200平方米,比爱知世博会109平方米的标准高出约一倍。
无论对于组织者还是参与者而言,上海世博会的饮食供应都将以其巨大的规模被载入史册。按照世博期间日均40万人次游客测算,上海每天需要供应主副食品546.64吨,184天时间,7000万游客要在上海足足吃掉10万吨食品。
由于上海食品自给率低,大部分农副产品依赖外省市,今年3月底,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开始运营,它是上海世博会期间所有供沪蔬菜、生猪及生猪产品指定入场交易市场。同时,不仅上海周边省市成为世博会食品供应的大后方,甚至内蒙古、山东等省市也成为某些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对于所有进入世博园区的餐饮服务商而言,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世博大餐桌的大智慧,如何兼顾最大接待量和尽可能丰富的美食体验也是极大考验。
“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寿司、生鱼片等生食很可能不能出现在世博园区内。”柚子餐厅总经理星野尾雅人说。考虑到世博会5月到10月的会期正值上海最热的季节,并且运送原料的货车只能在半夜入园,独具特色的寿司和生鱼片被挡在大门外,充满家庭风味的料理将成为主打。
进入中国20年的必胜客将在世博会上主打三款最“经典”的比萨。在世博园内设有4个餐厅的俏江南在世博菜单中删掉了一部分原料采买不便、烹饪时间过长的菜品,并首次推出了提供中西式小吃和饮品的兰咖啡餐厅。
抛开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敏感性,就世博会本身而言,食品安全就足以成为衡量世博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谢敏强在4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上海世博会具有持续时间长、游客流量大、供餐方式多样等特点,还要经历细菌性食物中毒易于多发的高温高湿季节,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针对中国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现状,世博会在主运行指挥部公共卫生和医疗组下,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保障部,由上海市食药监局、农委、商务委、质监、工商、公安、出入境等相关部门组成。
向餐饮服务商推荐一些在食品安全领域更有保障的供应商,成为世博会组织者一个聪明的选择。麦德龙超市成为世博会政府指定的三家食品供应商之一和意大利馆的指定食品供应商。
在麦德龙位于上海普陀区的总店里,一部分货架上贴有明显的“麦咨达”标签。“这个标签表示这个货架内的食品来源是可以追溯的。”麦德龙媒介事务经理陈立斌介绍说。有麦咨达标志的食品除了贴有普通的商品条形码外,还贴有额外的可追溯码。一盒普通的西红柿的可追溯信息查询终端扫码后,就可以看到它的产地、育苗到收获的日期,运输路线和质量检验证等一系列信息。截至目前,麦德龙已经有5大类900多种食品加入了可追溯体系。
为了确保食物安全,世博组委会要求所有进世博店的菜点为净菜、半成品菜,因此组织方决定在园区外设立“中心厨房”,将每日即将运入园内的500吨食品的检验放在入园之前。参照历届世博会的做法,在园区内设置3个快速检测实验室,在园区外有一批定点实验室,实施对各类供博食品的监督抽检。在世博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最新的快速检测技术,只需10分钟就能检测出乳制品中是否含有抗生素、三聚氰胺等。这样的检测技术共有58项,覆盖粮食、猪肉、蔬菜等12大类食品。
此外,世博园区内的餐饮企业将安装一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食监人员在园区内移动办公,实时监控各家企业厨房间“实况”。
粮食120吨、蔬菜120吨、水果100吨、畜禽43.6吨、乳制品80吨、鲜蛋20吨、水产40吨、豆制品5.44吨、植物油17.6吨,日供应量达到546.64吨。园区内餐厅仅常用主副食品和调料就达233种。
世博园公共餐饮区可提供餐位3.2万个以上,供餐能力40万套。园区里还有9个便利店、6个糕点、面包零售店,可以提供一些简易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