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容易招惹痘痘的体质——湿热体质

  “痘痘”多少年轻人的痛!不知何时,它便已占领我们的面部,肆意破坏我们本来较好的容颜,同时也宣誓着一个年纪的到来。“痘痘”无疑是令人厌恶的,从一句话“吃饭睡觉打痘痘”可以略窥一二。

  湿热体质是指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呢?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湿热体质的高发人群为南方的人群,南边的气候有时就如同是在一个大蒸锅中,但湿热体质的形成并不完全是气候的因素,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才是关键。所以,平时仍需时刻警惕注意,才能防患于未然。

  湿热的人脸上总是油光满面,看起来不清爽,而且很容易长痘痘。脸上起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大痘下去后,新痘又起来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长痘族”。这种体质的人一般体形有些偏胖,行动起来比较缓重。心气却很急躁,容易发火。明明没吃什么东西,但是常常觉得嘴巴里发苦,而且喝再多的水也常觉得口干,伸出舌头来看看,舌苔发黄还很腻。吃东西喜欢口味重的,爱吃辣,但是吃了辣就容易“上火”,眼睛里出现红筋,还会便秘。对于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长期居住潮湿的地方或者处在温度高湿度又高的气候里,都容易变成湿热体质。而喜欢吃甜食和肥腻之品,或长期饮酒的人,多属湿热体质。

  3.常见表现主症: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兼症: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象多见滑数。

  5.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痤疮、慢性胃肠疾病、黄疸、尿路感染、前列腺疾病、慢性妇科炎症等。

  6.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几种类型。湿重的人治疗药物以化湿为主,常用药有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茅根等;热重的人治疗药物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芩、黄连、葛根等;湿热并重的人治疗药物是清热利湿的,如藿香、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祛除湿热的药物,药性偏寒凉,不能久服。中成药有甘露消毒丹、君太口服液、清热祛湿冲剂、溪黄草冲剂等,这些药物都不能久服。如果舌苔不那么黄腻了,小便已经变清了,炎症不明显了,就不要服了。

  组成: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用法:水丸,成人每次6 ~9 克,3 ~7 岁儿童每次2 ~3 克,7 岁以上每次3 ~5 克,1 日2 次口服,或用布袋包煎服。

  适应证:主治湿温时疫,邪在分气。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呕吐泄泻,小便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咽喉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消化不良、菌痢、伤寒、尿路感染、急性结膜炎等疾病。

  组成:广藿香、紫苏叶、香薷、陈皮、厚朴(姜炙)、枳壳(炒)、砂仁、白扁豆(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茯苓、甘草、滑石、朱砂。

  适应证:用于小儿暑湿感冒,症见头痛发热、停食停乳、腹痛胀满、呕吐泄泻、小便不利。

  适应证:用于湿热下注之腿膝疼痛、脚气肿痛、湿疮、带下、淋痛、阴囊湿痒等病症。

  以上就是我们对湿热体质的全部概括了。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对于湿热体质了解了很多了。如果你是属于湿热体质的话,就要多服用以上的药材,来摆脱湿热体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介绍容易招惹痘痘的体质——湿热体质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