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为或艺名为刘洪滨(刘洪斌)的演员大火了一把。有趣的是,这位演员忽然声名鹊起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作品如何出众,而是因为吃瓜群众们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演员的事实。
在大红大紫之前,刘洪滨这个名字,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各大卫视上。不过可不是什么黄金时段,而是工作日下午,或是深夜的所谓“垃圾时段”。这位面目和蔼,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一般出现在包装成养生节目的电视购物广告中。有媒体统计,此人共出现在九条药品广告之中,每条广告中的身份都不相同。有时是养生保健专业,高级营养师,有时是中华中医医学会风湿分会委员,有时是八十高龄的蒙医后人,有时是老苗医传人。九种广告,九种身份。不但专业领域不一样,甚至连民族都不一样。如果这些不同的广告连续播出,观众大概会有些错乱。其实么,如果广告商每次能换不同的演员演绎这些头衔五花八门的专家,被拆穿的机会,大抵会小很多。看来广告商对刘老太的演技,可是相当认可。当然,这样的“专门表演专家的专家”,还被网友扒出了好几个。可见药品广告商还是有一些人才储备的。
至于这些药品广告么,套路也是类似的。电视广告中宣传的所谓“药品”,在药监局的药品名录上不见踪影。但宣扬的疗效,可就吓人了,各种现代医学中的难题,在这些广告中都可以迎刃而解。治个风湿、糖尿病、高血压什么的,不在话下,可以拿N个诺贝尔医学奖了。略微对医学有些常识的人,似乎都不至于上当。然而事实是,这些“假药”的销量都不错。加上成本极低,售价又高,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电视广告,在电视台的“垃圾时段”狂轰滥炸式的投放,观众自然不是上班族,不是见识开阔的年轻人,而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老年人是假药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的最佳销售对象。早前3·15曾经曝光保健品对老年人营销的套路,也是异曲同工。都想着拿成本极低的产品,利用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从老年人的钱包里掏钱。
老年人年岁渐长,病痛较多,更重视身体健康,当然是一个原因。但原因不止于此。现在老年人是改革开放前受教育的一代人,相当多的人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科学及理性的思维较为缺乏,更倾向于接受神奇的说法。
而且,尤其是城里的老年人,已经退休了,一辈子积攒下来,有个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积蓄挺正常的;往往与子女分开居住;有被关爱的心理需求;有些老年人还很固执,觉得自己一辈子下来了,自恃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还要多,自以为聪明、见过世面,听不得家里人劝,反而对陌生人的甜言蜜语甘之如饴,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谜一般的自信。这些特质,简直是为骗子施展才华而量身定做的。
所以,不止是“假药”、可疑的保健品,还有看起来高大上的频谱仪、包治百病的按摩椅按摩床、电信诈骗、投资理财等,都对准了这些老年人痛下狠手。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子女还是尽量多回家,多和老年人交流,尽量看好家里的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