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玺撼实习生万乐淳)你能正确区分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和药品吗?市消保委昨天发布的《上海保健品市场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2013年)》显示,六成市民不能清楚地区分这三者的差异,仅18.15%的市民知道保健食品必须有“小蓝帽”标志。
根据《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的定义,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用“小蓝帽”作为保健食品的专用标志,并定义了27种具体功能。而市场上,一些传统中草药、OTC非处方药品如金施尔康、钙尔奇D片等,海外进口食品如辅酶Q10、葡萄籽等,却通过商家的“包装”,让一些消费者“坚信”具有保健功效。
调查发现,近一半消费者说不清保健食品的功效,还有34.5%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功效小甚至完全无效,有29.9%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市场表示不满。不过,通过12315维权的却“鲜有人在”。根据市消保委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接到保健食品的投诉只有500起左右,而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下降。为何“忍气吞声”?分别有55.2%、22.1%和7.7%的消费者表示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不会有理想结果”和“不知道如何操作”。
一些普通用品也开始穿上“保健用品”、“医疗器械”的外衣来招摇撞骗。近日,虹口区消保委接到投诉,一位姓罗的老年消费者在某科技公司门市部支付了8万多元,购买了具有“保健”功能的频谱屋、饮水机和浴宝产品,至今却只拿到了一个普通的饮水机。来自市消保委的调查显示,有七成消费者搞不清楚普通用品和保健用品、医疗器械有何区别。今年此类投诉量同比去年上升了17%。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对“保健器材”这一概念进行正规界定。希望相关法规尽快出台,为混乱的保健用品市场正本清源。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八成多市民不识保健品“小蓝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