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养生观念,记者发现,在成都,有两种很明显的类型:一种是喜欢向外寻找“更好的方法”、特别喜爱看养生节目的;一种则是向内寻找,有自己的一套、对各种各样的养生新招“有免疫力”的,就像下面的两位成都太太一样———问问自己,你属于哪一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个美女名叫胡雯,年纪四十有三,容貌身材宛如少女。她是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人们口中的“传奇”,病人必备的营养师。在家里,她虽然不下厨,却仍旧指点餐桌上的江山。昨日,胡雯接受本报专访,带我们走进她的养生世界……
胡雯很忙。每天早上7点就要起床。和很多人一样,曾经她很不喜欢吃早餐,而如今的她,每早都要喝上一杯常温酸奶,吃几块糕点,才匆匆赶往医院。偶尔,糕点也会被白水煮鸡蛋代替。
一天的工作,从喝一杯菜汁开始。这个习惯,胡雯保持了至少7年。菜汁是萝卜、黄瓜、青菜,用水汆过以后,再放进搅拌机里打成流质液体。是给管式病人准备的营养食品,这些绿色的东西,能够补充人体里的纤维。
这杯菜汁,就是很多人口中的“神奇的东西”。得知胡雯的这个习惯,众美女争相效仿,坚持者却只有寥寥几人。大部分人如是评价:“绿油油的糊糊太难喝了,粘粘滑滑的,还有一股蔬菜的腥味,味道简直让人咽不下去。”
“秘诀就在趁着温热的时候喝下去,入口之后,还会有清香。”胡雯说,习惯了就自然了。有病人向他抱怨营养餐难吃,她就笑着解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好吃的东西不一定营养。”
在家里,胡雯的爸爸是主厨。白天,子女们都不在家里吃午饭。中午,胡雯会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和营养膳食的搭配原则,通常吃一素、一荤、一汤。
老人心疼孩子,总是将晚餐尽量丰盛。高血压和血脂高,是胡雯的家族病。因此,她要求爸爸做菜少放盐,尽量用鸡粉代替味精和鸡精。“人体摄入盐份不超过6克,否则对健康不利。”因此,胡雯还以此为标准,规定了家里的盐巴的使用期限。“用盐巴总克数,除以6,就得出使用天数。”
老爷子一听这个标准,连忙惊呼:“家里的盐巴除了要做菜,还是要扣除哦!”虽然有规定,但老爷子做菜还总是超标。“川菜麻,重口味是难免的。”
盐不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每次听见胡雯这样说,老爷子就接过话:“哎呀!家里的盐巴,是拿去泡泡菜了。没吃好多……”最终,胡雯和爸爸达成协议:无论怎样,家里的汤是不能再放调味品了。如果实在是吃着没味,那做个蘸碟也可以……
胡雯觉得营养师要嗜食,了解每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但对于下馆子,她又非常挑剔。她从不在路边乱吃东西,除此之外,她还有个特殊的嗜好:吃饭前先观察餐馆的厨房。“如果厨师的衣服都是脏兮兮的,厨房的卫生条件差,食品卫生就难以保证。”
“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母亲占了很重要的因素。”胡雯从不在孩子面前评价食物“好吃”或“难吃”,而是尽量通过让儿子自己感受的方式,培养儿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子上小学的时候,非常羡慕别的同学吃路边摊。“别的小朋友都买来吃,我也想吃!”胡雯没有反驳儿子,而是给了他1元钱,叫他去试一试。结果,儿子很失望地对胡雯说:“那个东西一点都不好吃。好咸……而且也不卫生。”不挑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跟风。儿子的优点,令胡雯最安慰。
胡雯的食谱里,不会特别崇尚某种食物,也不会特别排挤某种食物,更不会有耸人听闻的吃法。每当听到各种铺天盖地的养生宣传,她总是笑笑:“养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哪里有捷径……”本报记者王蓟
杨生淑,58岁,多年热衷钻研养生,自己养完了不说,还发动身边亲朋好友一起养生,各种养生书籍不晓得买了好多,老花眼镜都换了两副。快60岁的人了,看起来还像40多岁,让朋友们羡慕不已。
从安利、仙妮蕾德到灵芝茶、螺旋藻,从固元膏、黑米粥到五行蔬菜汤、糙米茶,大蒜敷脚心、热水泡脚……杨大姐已经快成“仙”了。从30多岁开始到如今58岁,她的“养生段位”越来越高———以前是道听途说、自己看书,现在是守到电视机拿个小本本记得专心致志,这个台看完换那个台,只要有养生的节目,家里哪个都抢不走她手上的遥控器,“不要抢哈,我在找‘共性’。”杨大姐总是这样对女儿说。
但凡杨生淑找到了新鲜玩意儿,总是先拿自己做实验。不晓得在哪里看到一本养生书,上面介绍了一种叫固元膏的做法,杨生淑晚上戴着老花镜研究了半天,第二天一早就冲到超市去找配料了。2008年那会儿不少超市还没配备打磨服务,杨大姐毛了就自己买了个干粉机回去。
正式开始制作之前,杨生淑专门跑到书房提醒女儿,“等会儿可能声音有点大哈,你找个东西把耳朵塞到。”留下满头问号的女儿,杨大姐豪迈地走进厨房。“呜……嗞……呜……”巨大的轰鸣声随之传来,她在厨房忙得满头大汗,磨粉、搅拌、上锅蒸,整个厨房成了她的战场。三个小时过后,一碗冒着热气的黑漆漆的东西出现在她面前,“搞定!”杨大姐擦去头上的汗珠,拿起电话开始向朋友“炫耀”自己的战果……
这碗黑漆漆的东西叫做“固元膏”,是杨大姐早餐必不可少的东西,和在黑米粥里,与馒头鸡蛋一起吃。很快,固元膏和黑米粥成了杨大姐朋友圈子里最时尚的保健食品,哪家没有哪家就OUT了。
杨大姐的闺密张阿姨吃固元膏上火,按照那本养生书上的说法,有虚火的人必须把体内的虚火打掉才能受补,两个好姐妹就商量着去买大蒜来敷脚心。这敷多少,杨大姐还真拿不准,切了三瓣蒜,正对脚心,用保鲜膜包了个严严实实。
边看电视边敷,半个小时左右,杨大姐觉得双脚心开始有辣的感觉,取下来一看,脚心的皮肤微微有点发红,也不晓得这“火”是打掉没打掉。敷完脚心的几天,脚心都还在辣,尤其是一沾水,那脚心就有一种火烧火辣的感觉。
最近看到报纸上说不少人因为生吃泥鳅进了医院,杨大姐说,生泥鳅太恶心了,自己还不太敢尝试,幸好没尝试,要不然还真不晓得会不会染上寄生虫。
半年前的一天下午,女儿一到家就发现杨大姐一脸神秘兮兮,还闻到一股萝卜水的味道,据以往经验推断,这位娘亲怕不是又整了啥子新鲜的东西回来了。果然,杨大姐拿出一包五行蔬菜汤,得意地宣称自己又发现了好东西,“听说是日本一个医生自己研究出来的。”杨大姐一边说一边拿了本小册子递给女儿,“我不求这个要治啥子病,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就很不错了。我先吃,吃了好你再吃哈。”
白色入肺、青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黑色入肾,按照《黄帝内经》里的记载,五色五味分别滋养五脏,是健康的基本法,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对此杨大姐专门进行了研究,找出之前看的中医理论、相关养生书籍一一对比,大都提到了这一点。于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下的一大杯白开水,变成了这一杯黄澄澄的五行蔬菜汤。半年喝下来,杨大姐发现原本“脸上的斑似乎越来越淡了,也不怎么爱感冒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汤起的作用。
对外界目前对张悟本的一些报道,杨大姐的看法是,对任何自称养生专家的说法都不能偏听偏信,不过再养生、再保健,一旦生病了就一定吃药,或到医院就诊,千万记住食物始终代替不了药。
最近,杨大姐又开始尝试“自然疗法”———断食排毒。从每周断食一天开始,断食的那一天就喝由10斤各种蔬菜水果榨的汁,以清空肠胃,自然排毒。和张阿姨商量好之后,周四一早,杨大姐就兴冲冲地拎着10斤蔬菜水果到张阿姨家一起排毒去了。
20多年养生,杨生淑也不是没吃过亏,说老年人多喝牛奶补钙,她就买最好的牛奶喝,哪晓得把血脂喝上去了,弄得她还要吃药降血脂;听说醋泡黑豆可以补肾,结果吃得她倒牙,她才发现原来不一定非要泡醋,只要把黑豆煮熟吃也还是可以;泡脚温度和时间没掌握好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杨大姐一边钻研新的养生方法,也在一边总结,她的理论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有寒热之分,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自己。就像感冒,吃药前也要分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好对症下药。养生也一样,是个系统工程,一定要熟悉自己的身体,才能找准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比如有人适合生吃茄子,有人就不适合,有人适合用绿豆汤清热解暑,同样也有人不适合,养生一定不能盲目跟风,找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对眼下大行其道的“养生热”,杨生淑建议一定要理智养生、正确养生,不要人家说什么就马上照做,一定要先判断自身到底适不适合这样的方法,因为用错了方法,养生很容易造成反作用,生没养好,倒养出病来了。杨大姐认为,养生的目的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真正生病了就一定要去医院,要吃药,食疗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杨大姐说她现在的做法就是“博采众家之长,找出养生方法的共性”,再经过实践,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长期坚持。
绿豆汤一直是我们夏日解暑的良品,并不会因为他的几句话而多喝或少喝。而且老广州们都知道,养生之道,贵在坚持,并没有哪种东西可以治百病。
———据人民网消息报道,颇懂养生之道的广州人对近来很火的“神医”张悟本并不来电。有媒体随机调查了40个广州人,有两成被调查者甚至不知其人。
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或临床试验可以证明吃晚饭会影响健康,没有科学理论能证明牛奶能致癌……
———《济南时报》近年来一项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每本养生书中都会存在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差异较大的观点:西瓜和香蕉是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可服用维生素片;肉块能吃死人,最好喝肉汤;喝牛奶会致癌……对此,山东大学医学系教授薛雯认为,很多观点都过于偏激。
———针对近几年来很多人把“五行蔬菜汤”当作养生秘方的现象,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肿瘤科林丽珠教授如是表示。她将这种汤水的发明者声称该汤“能治疗癌症”的说法斥为“无稽之谈”。
———北京孔国华医馆首席专家武国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千万不要盲从所谓“权威”和“专家”。
———针对目前不论哪个电视台都有一两档养生节目的热潮,“排毒教父”、“养生教母”竞相成为中老年人“偶像”、专家常常“语出惊人”的现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教授表示了担忧。他建议,作为普通老百姓,碰上专家,一定要坚持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张悟本从不开药方,聪明地规避了行医资质监管的风险,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像张悟本这样的“养生专家”资质谁来查?
随着传播的发展,养生进入到每个家庭。而传播养生方式方法的手段,也早就从口口相传,发展到了今天今书籍、音像的销售情况。据新华文轩购书中心的老板生活休闲馆主管刘力介绍,以前养生类的书和音像就有,但所占比例不大,近一两年来,养生方面的书籍销量开始持续增加,热度始终不减,这也让他们随后增加了养生方面的书的上架数量。前几天《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售异常火爆,“每天都能卖出好几十上百本。”
在成都各大书城,养生书籍销量都走得不错。玉沙路14号布克购书中心的养生保健类书籍占了约三四个专柜,《不生病的智慧》、《手到病自除》、《求医不如求己》……1小时内,就有10人次翻阅了养生类书籍,而购书者全是清一色中老年人。
星辉东路2号的布克购书中心,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等一系列大众养生书籍堆放在一起,养生书籍繁多,有针对疾病的养生要点,有美容秘方,还有中医按摩指法等。不管你是学生白领,还是古稀老人,不管你是糖尿病,还是肾病肝病,总能找到对应的养生书籍。这些书籍的名字要么贴近生活,要么吸引眼球。除了图书,养生的音像材料,也很受追捧。
一位书店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畅销书中,平均每5本就有1本是养生书籍。记者发现,购书中心的生活休闲馆,销售排名前三十多位都是养生书籍。
5月26日,记者在新华文轩购书中心随机询问了30位前来看养生书籍的读者,其中20人表示可以算是家庭妇女,10人表示只看翻翻看,10人买书。看书的人中,3人完全相信书上专家的说法,7人表示书太多,要综合吸取好的东西。
买书回去会不会照着做?20人中,14人表示不会,但会参考其中一些内容,4人表示一定会照着做,“否则就没有用。”2人表示说不清楚,
从年龄上来看,23人是中老年人,7人为年轻人。从为什么要来看养生书统计,将近一半的人,家里都有病人,而且都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或者身体欠佳,他们来看书的目的,是看看怎样能通过食疗改善病情。而其余的人,有些是为了让娃娃能好好发育,有些是为了让家庭饮食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