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能准确预报地震,意大利的几位科学家将面临牢狱之灾,这简直是六月飞雪比窦娥还冤——地震不可预测可是举世公认!至于天气预报,人们就更不宽容了,即便一年之中准确预报了364天的天气,哪怕仅仅错报了一天的灾难性天气,也会被劫后余生的公众打进十八层地狱。
自然领域的预测尚且如此困难,加入了人为因素的社会领域的预测难度可想而知,经济学者对此当有深刻体会。一些聪明的经济学者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埋首象牙塔内只做理论研究,追求的是逻辑自洽和模型完美。但是专司政策咨询的政府智囊则没有这样洒脱,他们的职责就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预测对了,是职责所在;预测错了,可就要背负骂名了。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谈到这个问题时,多少有些无奈,“经济预测有点像天气预报,预测对了的时候别人记不住,一旦错了大家都会指责。特别是短期的经济预测,很快就会见分晓,所以说经济预测是个有风险的行业。”范剑平的心得体会是,在经济预测过程中不能仅凭数据和模型,而应该深入经济生活当中,与经济主体建立紧密联系,将枯燥的数据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才能理解背后的逻辑。
经济预测中一个很难控制的因素是人为因素,既有政府行为,也有个人行为,其中有非理性的动物精神,这让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学者都很头疼。欧美国家因为经历过较多的经济周期,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数据,据此总结规律并进行预测相对容易。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预测要难办得多——经济运行千变万化,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要想理出个头绪,恐怕不仅需要理论纯熟、技术娴熟,还要洞明世事、人情练达。
为此,不仅需要师夷长技,将发达国家运用比较广泛的预测模型拿到中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范剑平说,做预测难免会用到模型,但是模型使用不当也会变成数字游戏,两个完全无关的数字放到一起,也可以算出相关关系,比如口红效应、裙边指数等等。经济模型背后都是有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预测需要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下进行。
“国外研究者也经常预测中国经济,但是结果往往非常离谱,原因就在于不能理解中国故事。比如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西方就无法理解。再比如货币政策的作用,在西方经常会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中国通常是被动的,往往是主动的财政政策带动了贷款的扩张。”范剑平说。
模型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构建模型在逻辑上是归纳的过程,使用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则是演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历史会重演。范剑平认为,历史不可能完全不变地重演,所以,要看到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并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得让模型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成为模型的奴隶。
当然,无论方法多么高明、模型如何可靠,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都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作为预测者,范剑平对于结果倒是非常坦然,“我们不是非常在乎具体的数据,重要的是不能出现方向性错误。所有的预测都会有上下偏差,出现偏差之后需要寻找原因,并在后续预测时做适当调整。”
在宏观政策决策过程中,借助定量分析模型作为决策辅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据范剑平介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政策效果进行仿真实验,将量化的政策指标放到模型当中,模拟出政策实施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经济预测和政策模拟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经济预测模型中要考虑政策冲击因素,出台政策也要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听智囊谈 经济预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