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朵朵鲜花,也吹来了很多过敏性疾病。诸如鼻炎、杏花癣等,孙喜冬大夫统称这些跟“风”相关的疾病为“风邪症候群”。
戊戌,火运太过之年。太阳寒⽔司天,太阴湿⼟在泉,三⽉⼆⼗⼀号到五⽉⼆⼗⼀号之间,为⼆之⽓,客⽓为阳明燥⾦,主⽓为少阴君⽕。燥为秋⽓,所以叫做春⾏秋令!在这两个⽉之间,整个⽓候偏燥,⼈体内肺系统的负担就⽐较重,身体容易表现出“⻛”这种症候。在疾病症状上,⼀般容易表现为“七窍⽣⻛”,即眼⽿⿐咽都痒,甚则出⾎,或者⽪肤发痒.
中医称这种状态为“春生不及”。《黄帝内经》讲四季调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正是万物勃勃生长之时,可是受到燥凉秋气的影响,使生物的生长受到了伤害。
孙喜冬大夫认为中医最大的核心就是辨症论治和整体观念。辨症,辨的就是因。《脉经》曰:“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孙喜冬大夫认为天人地皆有风、寒、署、湿、燥、火。上部法天,中部相人,下部类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说病因,一般讲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而说到六淫,一定要先了解中医的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黄帝内经》形容说:六淫就是六种气太过了,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骤变化。
通过诊断天人地三部脉象的不同,可分为三六一十八种病因。风则脉浮,寒则脉紧,暑则脉大,湿则脉濡,燥则脉急,火则脉数。对于鼻炎,地部之损,伤及天阳,卫外不及,风邪蠕动,而有涕痒,补地即可;肾气丸主之,或邪自伤,未及他脏,或他脏有损,伤及无辜,或为风扬于天,疏风即可,败毒散主之。卫气生于下焦,若肾气虚损,人就没有抵御天时病的防御能力,风邪直中,也会表现为鼻炎。
今年的风邪症候群,从总体上来说,整个状态是“春行秋令”。孙喜冬大夫建议选用小青龙汤加减,以散风温肺驱寒为主,助肝的升发之性。携湿可苍术,携火可以加生石膏。
孙喜冬大夫说“非其时而有其食,必作病也”。当今社会风邪症候群高发的原因,追其究竟多是饮食问题。⽐如春天吃⻄⽠,⻄⽠本为清暑妙品,有天然⽩⻁汤之美喻,然⽽春天服⻝, 就会伤及少阳春⽣之⽓,⼈体就会表现为相应的寒症,⽐如流⿐涕!孙喜冬大夫特别提示:风邪症候群患者最好多吃当地的应季食物。所谓当地应季食物,即春天在北方,多吃北方春天产出的食物,少食用南方的食物和非春天产出的食物。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很快,吃个午饭的功夫,都能听到身边人催促“快点吃”。对此,孙喜冬大夫说“中医的经典就是慢生活,细细的体味自然”。古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为了好好品味食物的味道。只有细细的品味,才知道它怎么样的高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服药也是如此。孙喜冬大夫跟小编分享了他的服药秘诀:“空腹饭前,小口频服”。孙喜冬大夫说这其实也是一种治病的方式,叫饮水治病法,能最大的发挥药效。
现代人大多都在为生命的宽度努力奋斗,而孙喜冬大夫从中医的角度,告诉大家生命的厚度才是品味生活的真谛。就像印第安人那句古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服药注意:空腹温服小口频饮,忌食辛辣、寒凉之物,药后喝稀米汤一碗以助药效。
治疗效果:一周后复查,无咳嗽,晨起偶流涕打喷嚏,胃口佳,以上次处方加以辨证调方,三日后小朋友痊愈。
主诉:身体自感疲乏,今日因春行秋令,饮食酸奶,喷嚏流涕不止,眠差并伴有头晕等症状。
服药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空腹饭前,小口频饮,早睡早起,并配合舒缓型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治疗效果:一周后复查,患者疲惫感减,头晕已好转,睡眠质量有所提高,在加以辨证调方继续服药。4月24日复诊,痊愈。
主诉:头晕,恶心,口干,患有高血压病史一年余,二便可,饮食欠佳,睡觉质量较好。
治疗效果:一周后复查,血压132/84mmHg,患者头晕恶心状况已改善,偶口干,建议继续辨证调方治疗。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樊正伦教授、脉学大师王光宇先生入室弟子。精求内难、伤寒金匮,精于脉诊,擅用经方,针、药量病人之所宜而用之。擅治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如失眠头痛、虚劳、眩晕、咳喘、心肺诸疾、胃肾之病、抑郁烦恼。妇人之崩漏、带下、月事不调。小儿久治不愈之外感发热,多汗,食积疳劳,吐泻软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