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在2018年无疑是一片让人心醉的热土。如今,政策的风已经吹起,将这片土地置于风口之上。这片南海之畔的城市群像一盏明灯,召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在他们的眼中,冲向粤港澳似乎就是冲向未来……
但湾区经济并非新生事物,世界各大湾区已经发展多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旧金山、纽约、东京湾区之后的第四大湾区,要想成为世界湾区的第四极,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广袤的大湾区涵盖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人口基数、产业基础还是在交通、物流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资本的嗅觉敏锐,这是政策也难以平衡的,城市间的强弱,会在政策利好和资本涌入之下拉开差距。即使大湾区是一个整体,也难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强弱与主次。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就提出了疑问--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得到解决的是确定各个城市的关系,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各城市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并列的还是有主有次?“考虑到广东村镇比较发达,各个城市的村镇产业将如何引导?行政区划会如何调整,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严跃进说。
事实上,从目前的城市分布上来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很大概率会依照现在城市强弱形成「东重、西轻」两条发展轴线。
戴德梁行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发展总经理及高级董事江冰河认为:“在大湾区空间重构方面,港深莞穗将成为优势互补的湾区核心发展轴,湾区本身所具有的科创加金融两个强势产业将大大促进湾区经济的腾飞。而在西侧,佛山、中山、珠海、澳门四城将成为次级发展轴,需要通过重大基建项目实现东西联动带动发展。”
从上图能够看出,在整个大湾区里,边缘化的肇庆、惠州和江门三地并没有处于城市轴线之上。这样的发展布局将使得未来广深港核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牢固。而在这条轴线上,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加上地理位置优势,将与广深港共同构筑湾区核心发展轴,形成功能互补。
戴德梁行报告指出:“在培育人才、孵化抚育企业、产学研的结合转化、优秀企业的资本注入等方面,港深莞穗显然处于不同的结点,各自优劣也相对明确。这意味着在中短期内,高科技产业将在四城间的各取所长的定位和互补协调的发展。”其中,香港将成为资本聚集地、深圳将成为创新引擎、广州的教育和研究平台、以及东莞巨大的制造业优势。
但是,东莞的发展依然面临着所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都面临的制度壁垒。这道被禹洲地产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形容为「玻璃门」的壁垒横在每一座风口上的城市面前,东莞自然也无法例外。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税制的天差地别,让三方的合作机制远未趋于完善。因此,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三地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施更高层面的协调发展是是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关键。
东莞拥有着 862.1 万人口,去年依然保持着 8.2% 的经济增长速度。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可以说是整个东部轴线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可由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广东各城发展高端创新产业的期望、香港企业北上发展的期望,在两地政府无形的行政壁垒前望而兴叹……这一点仍然有待于通过粤港澳三地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消除。
当然,作为我国目前最具战略意义的城市群设计,粤港澳大湾区从长远来看,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改变。其所形成的影响将不仅局限于区域内,其影响有可能在更广泛的地理空间上发酵。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其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即毗邻南海,背后又有发达的内河航运可以连通华南腹地。因此不但有机会带动广东、香港、澳门的城市群发展湾区经济、还有助于向外形成辐射东南亚、向内带动华南纵深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而东莞在地缘上紧邻深圳和广州,是湾区南北沟通的必经之地,两方面的优势使东莞能够有效承接深圳和广州的外溢功能。因此对于东莞来说,其城市未来机遇主要在承接广深,制度壁垒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像广、深那样严重。
更何况,处于政策风口上的东莞,显然不甘于做一只「等风来」的小猪,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城市开发的脚步也明显提速。2018 年 4 月,东莞国土资源局公布最新《 2018 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该计划显示,今年东莞计划供应 228 万㎡的商住用地以及45 万㎡的商服用地。
打造第二个深圳,这是东莞的野心。粤港澳大湾区的风口扑面而来,这个曾依靠「大保健」闻名全国的城市,东莞能抓住大时代的机遇,扶摇直上吗?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失去大保健的东莞能接住多少粤港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