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妹有一首歌,叫《寂寞保龄球》,曲调略微哀,“当爱情让我feel so boring,我开始爱上打bowling”,这大概是保龄球被想起时的一种存在方式。
尽管当下的保龄球馆不那么被冷落,也没那么多寂寞。但若将这项运动上升到竞技层面,上升到国家队竞争的高度,那中国的保龄球的生存现状可就不仅是“寂寞”了。
雅加达亚运会,中国保龄球队又是颗粒无收。相比于保龄球强队韩国等队的风光,中国保龄球队此番更是鲜有新闻报道,看得出这项非奥项目仍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一样是国家队,一样有亚运会、世锦赛,但中国保龄球队毫无“光环”可言。“国家队”的名号更像一片浮云,来去匆匆,无影无踪。都无需跟热门的六大梦之队去比较,哪怕是跟再是冷门的铁三,现代五项相比,“保龄球”都是一项“娘不亲,爹不爱”的运动。
1998年至2002年,保龄球运动在中国很是受宠。人们可以在几乎每个喧嚣的城市找到油光闪亮的保龄球道,球瓶被打倒的叮咚声伴着欢呼声此起彼伏。当年美国知名保龄球设备制造商宾士域夜以继日24小时加班加点工作,也不足以满足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
热闹来得快,消退的也快。鼎盛时南京有超过600条球道,但到2008年,全国拥有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保龄球球道已不足1000条。问及2003年后保龄球运动的“大退潮”,业内人士都认为其主因是全国范围内的非理性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竞争,冲掉了保龄球赖以为生的“贵族”头衔。曾经的职业选手,在保龄球发展高潮时,月收入轻松过万,而后来一落千丈,跌倒了生存线。
此外,近些年来各项其他运动的萌发到兴起一片繁荣,比如马拉松,比如铁三,比如骑行运动,让人们在运动方面有了更多样性的选择,也是保龄球被冷落的原因之一。
一项运动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像大树生长没有了牢固的根基。国家队再是想出好成绩,都只能“矬子里拔将军”难。再加上,国家保龄球队没法像跳水、体操等项目获得有保障性的资金支持,让这项运动雪上加霜。
近些年,有能力并曾为中国保龄球队提供训练场地的单位全国只有三家:江苏盐城国家级青少年保龄球训练基地,安徽省保龄球协会和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
在一次采访中,曾经的保龄球协会秘书长的崔伟红曾坦言道,“以每个运动员每天130元的训练经费标准包括吃住行全部,管理中心有时都无法支付。”言下之意,想在国家队训练,队员们不仅得不到补贴,更要“倒贴”。
很多国字号队伍都有赞助,但保龄球队想有赞助太难。崔伟红一度把自己形容为“乞丐”,要去到处拉赞助,买训练服等。如此窘境,想让人们靠“信念”,靠“爱好”去支撑,有些强人所难。
除了资金难保障之外,崔伟红还揭示了保龄球在国家队不受待见的一大原因管理不善。在以前,保龄球协会一个大项目,直接管理者从上到下只有3人。如此配置,要去面对国际组织、国际国内比赛、运动员集训、协会建设等,几乎是痴人说梦。可见,中国保龄球的发展只有得到政策性的支持,才有良性循环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看看过往打保龄球的队员的生存现状,就知道打保龄球是“多么没出息”的一项选择。在广州亚运会时,中国保龄球队队员们每个月的补助仅有600块,被称作是“最穷的运动队”。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了千余元,但相比于付出,真是不值一提。
很多球员为了能有一次国家队打球的经历,都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备战到参赛,可亚运会一结束,国家队就地解散,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的现状。如此这般,谁还愿为保龄球拼命?
更要命的是,作为非奥项目,每个亚运周期国家队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局面:刚刚培养了一批稍稍成型的队员,亚运一结束,就立刻流失掉。这不仅对球员是巨大损失,对国家的财政,也同样是。相比于动辄就百万年薪的足球、篮球运动员,保龄球选手的收入真是杯水车薪。
真正想提升这项运动的长远发展,恐怕还不是一时之功,也许等保龄球杀进奥运会,才会有他们“翻身”的一天。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国保龄球现状:关注度难比日韩 队员冒失业风险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