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许多丧偶的老年男子来讲,在子女纷纷外出打工之后,他们留守在家的生活接近于丧妻和失子。河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胥英明在谈到农村丧偶老人的“孤独处境”时提到,在留守家庭成为中国农村生活常态的环境下,单身的父亲确实比过去更加孤独了。
在许多人眼里,他们弯腰驼背,苍老、沉默,似乎对一切已无动于衷。他们孤独生活在静寂的乡村,守着空空的院落,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如今,由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农村生态变化,不仅使柔弱的妇孺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更使走向暮年的老人们越来越多成为空巢或孤巢老人。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更现实的生活需要,许多老年丧偶男子有了寻觅伴侣的心理诉求,但这份渴盼的慰藉,却在实际操作时,往往由于自身经济原因和子女抵制,只能扼杀于内心深处。父亲节到了,在这个感念父亲的节日里,作为子女,我们该怎样对待“父亲”们的情感问题?如何让失去伴侣的老人,既能享受物质生活的富足,又能获得情感生活的丰富,享受人生幸福的“最后时光”?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人们用“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来形容人生最大不幸。其实,对于许多丧偶的老年男子来讲,在子女纷纷外出打工之后,他们留守在家的生活接近于丧妻和失子。
李志飞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目前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父亲节前夕,受本报委托,她对任职的魏县德政镇大寨村中老年丧偶男子的晚年生活做了一个调查。
据悉,大寨村全村人口为2358人,近三年左右,丧妻的男子人数为57人,其中50岁以上的丧偶男子有36人。36位丧偶老人中,有自理能力、独自生活的13人,跟随子女生活的有19人,还有4人独自与老父亲或者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中,跟随子女生活的,虽然衣食有儿女照顾,但老人常年要承担沉重的农田劳动。而那些独立生活的老人,由于儿女与老人都是分开居住,不少中老年男子丧偶后,生活显得更为冷清,“孩子们顾不上”对老人来讲,是无奈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找个晚年伴侣,度过最后的生活。大寨村50岁以上的36位丧偶男子中,全部都有再婚意愿。不过,迫于重重阻挠,真正再婚的老人只有三位,占总数的8.3%。
对于丧偶后的再婚意愿,李志飞通过调查总结为:一是生活的压力;二是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老人的观念和情感在悄悄发生变化,老人已经不羞于说出自己的情感愿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半路夫妻更需要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李志飞在与老人交谈后得知,对于没有经济来源依靠儿女赡养的老人来说,本身已是儿女的包袱,如果再婚就更加大了儿女的赡养负担,所以他们不敢也不能提出再婚要求。
李志飞提到,不止一位老人表示,如果你没有稳定的收入,缺乏物质保障,也基本无人关注和牵线。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找对象一样现实。
目前能寻找伴侣的,大多是有自己的住房,家境宽裕的。这些丧偶老人,或者采用续娶的方式,或采取结伴养老的方式,生活得相对来说比较幸福。
很多农村子女不希望老人再婚,主要怕老人的钱花在外人身上,或分走财产。此外,子女中主要反对老人再婚的是儿媳妇,儿媳妇在家里有对家庭财产的主要支配权,儿媳妇害怕家庭财产或者遗产被外人分走,所以极力反对老人再婚。
作为河北某电视频道聘请的特约调解员,李玉斌曾进行过多起家庭纠纷的调解。在他的眼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不找伴侣“孤独”,但找老伴更“痛苦”。这种痛苦主要来自于老伴到来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家庭矛盾。一个新成员进来,其不同的生活习惯、举止言行,很容易造成冲突。而一旦因家庭事务产生分歧,父亲一般会站在老伴的立场上,无形中引起孩子们的反感,这就是很多儿女提到的,“后娘”导致了“后爹”。
在这场父与子的战争中,调解员李玉斌对子女的心理进行了解剖:很多子女都明白,父亲有了老伴,自己可以放心工作或打工,但接受起来非常难。李玉斌这样形容寻求人生伴侣的老人们:如果不找老伴,你可能还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如果有了老伴,无形中就等于抛弃了子女。
在当地农村,年纪相当的丧偶老人,暂时结合在一块安享晚年,过世后各归各位。作为共同生活的双方,男方除了负责女方的一切日常生活开支外,每月还要支付给女方三五百甚至更多的“工资”,称为“零花钱”。这种丧偶老年人一起“搭伙”生活,在当地称作“陪床保姆”。
博客作者程江河认为,从老年人的角度看,解决了孤巢问题;从子女的角度看,因为“工资”的出现,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减少了出现纠纷的可能性,解决了子女无法照顾老人的问题。
程江河进一步指出,农村里的这种“陪床保姆”,其实与城市里黑中介暗流涌动的“陪床保姆”并不相同。农村的“陪床保姆”,一是一定是丧偶的女性;二是双方年龄相仿;三是双方经子女同意,公开同居生活,实质更像“结伴养老”。
随着老年问题的日益凸显催生的“陪床保姆”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这说明它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不过,也有人对其表示赞同,希望有关方面加以规范、管理,相关问题,值得探索和思考。
河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胥英明在谈到农村丧偶老人的“孤独处境”时提到,在留守家庭成为中国农村生活常态的环境下,单身的父亲确实比过去更加孤独了。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幸福问题,胥英明认为,一方面,子女必须理解并尊重父母的决定和选择,不得对父母的婚恋生活横加干涉与阻拦。另外,国家也应在法律层面对老年人的再婚予以保障,并通过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来不断提高老人的经济独立水平,从而使老年人群能够实现以感情为目的的婚姻。
调解员李玉斌同样提到,既然影响老年人晚年情感生活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经济二是子女,那么,从国家层面来讲,提高养老保障,增加各种养老补贴,让老人们经济上独立,那么来自子女的干扰就会少一些;而从子女方面来讲,讲孝道,设身处地站在老人立场想问题,更多地理解老人,那么,老人追求人生幸福的勇气就大一些。
即将到来的父亲节,如果你真的感念父亲,那么,请为父亲多做一些,让孤巢老人不再孤单,让幸福的父亲更加幸福!
在老家,我们是对门。因为儿女们年纪相仿,父母间的关系也堪称过从甚密。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年轻的家庭曾经充满无数的欢声笑语。如一棵大树,随着枝杈的分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也渐渐老了。
有一次我从省会回家,首先就得知,老两口中的妻子病了,偏瘫在床上。但二人相依相伴依旧和谐,男主人十分周到地照顾女主人。
即使在此时,老两口依旧坚持独立生活,不拖累子女,他们在院子里种满了蔬菜,白天,乡邻盈庭,夜晚,柴扉掩户,也是一幅十分和谐的人间晚晴景象。再后来,那偏瘫的老伴不幸又摔了一跤,又一个春节回家探亲,原来在一起的两位老人,已经只剩下一位71岁的单身老父了。
关于自己的晚年生活,曾在一家煤矿工作,现仍享有千元退休金的老人,十分明确地提出想找个老伴,孩子们表面答应着,但心里实际是不赞成的。一番对峙之后,老人退而求其次,想请个保姆在家,这样居家养老,生活习惯基本不用改变,儿女们经常来看看也很方便。
来自于这位老人和子女间的拉锯战,个中细节无法详述,但最终的结果是,老人还是违背自身意愿被送入了养老院。关于在养老院的生活,看望他的人回来说,环境不错,吃喝病痛都有人照顾着。只是听说,老人一直嚷着要回家来,嚷着要见邻里乡亲,嚷着要回去在自家院子里种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农村丧偶老人晚景孤独 冀中南现“陪床保姆”结伴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