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也有很多宝宝等不到37周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早产儿”。据
虽然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发展,救治早产儿的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胎龄和体重越低,出生早期、成长期、远期就越应受到关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如果出院后没有进行规范的营养管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变得极为重要。总之,“营养债”难以偿还,早期营养决定生命质量。
显而易见,早产儿早出生的那段时间体重的增长会明显落后于相同时间在妈妈体内的胎儿,而体重增长缓慢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神经预后不良和成年慢性疾病。尤其是早产儿出院后如果缺乏足够的营养管理,如喂养指导不规范、生长监测不到位、存在较多误区等,宝宝的营养就会错过追赶的“黄金期”。
那么什么是“黄金期”?在“黄金期”,我们应该怎么“补”呢?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生命早期1000天,即从怀孕到2岁期间的母婴营养和养育环境,可以明显地影响儿童一生的健康未来,对于早产儿也适用。一般情况下,按照早产儿保健规范的规定,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 24月龄,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早产儿营养风险的评估是个体化喂养指导的基础。营养风险评估可以识别有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高风险的早产儿,以便继续给予科学的强化营养支持,弥补在出生后早期营养的累积缺失,促进适宜的追赶性生长,改善其远期预后。
早产儿出院后的喂养方案取决于营养风险的评估,评估之后,我们需要制定喂养方案,由于喂养方式不同、营养风险不同,喂养方案因人而异。喂养方案还要根据定期随访中喂养和生长代谢的评估进行调整以及个体化指导,适时进行乳类转换和半固体食物添加,注意各种营养素的补充,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鉴于母乳对早产儿的这些生物学作用,WHO强烈推荐母乳喂养作为早产儿首选的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以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选择和制定早产儿的喂养方案,除了根据营养风险评估,还要根据定期生长监测进行调整。包括喂养评估、生长评估、营养代谢评估、强化营养时间及乳类转换。
营养评估之后,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方案和评价营养干预治疗效果,坚持定期随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按照早产儿保健规范的规定,随访次数如下:
低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6月龄内每1-2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3个月随访1次,矫正12月龄后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
高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1月龄内每2周随访1次,矫正1-6月龄内每1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个月随访1次;矫正13-24月龄内,每3个月随访1次;矫正24月龄后每半年随访1次。 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矫正12月龄后,连续2次生长发育评估结果正常,可转为低危早产儿管理。
作为每天与宝宝接触最多的人,宝爸宝妈要学会对早产儿的喂养与护理、学会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异常处理、学会预防和处理喂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坚持完成定期随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