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健品是暴利型行业,在暴利驱动下,保健品行业良莠不齐,一些小、乱、差企业成了整个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建议,将保健品纳入专门的监管范围,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杜绝虚假宣传。
据媒体报道,2018年11月,武汉74岁老太沉迷于购买保健品,被骗光积蓄,最终老伴没钱治疗离世; 12月4日,四川宜宾73岁大爷去世,生前生病的时候几乎不吃药,只吃保健产品,前前后后花去20多万元,去世后留下一屋保健品;上海81岁老人车祸去世,家人处理后事发现屋内一间房全部被整盒整箱的保健品占据,大部分都未拆封,其中许多已经过期……
2018年12月20日,公安部通报称,2018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保健品诈骗案件3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人,追赃挽损1.4亿余元。
据中国保健协会此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调查显示,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而中消协2018年初发布的“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老年保健品相关投诉位居首位。
“老人由于健康知识结构与知识面受限,还很难去甄别保健品功效,就成为受骗的主要对象。”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层次,从物质来说是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专业知识没有与健康意识同步,这成为了诸多不法商家的可趁之机。保健品是暴利型行业,很多企业想在里面分一杯羹。在暴利驱动下,企业良莠不齐、虚假宣传,尤其是一些小、乱、差的企业,成了整个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朱丹蓬还表示,会议营销已成为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一种营销模式,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一个模式。当国家政策还没有对这块有一个细化的、落地性的指导性意见时,会销就成为很多保健品公司忽悠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健康经济首席专家孟立联则表示,中国根深蒂固的养生文化,加上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让保健品乘虚而入。
朱丹蓬援引2016年6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称,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同时,76.03%消费者期盼“加强政府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
上海日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阮传胜认为,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监管落实到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当前实践中的监管强度、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国家对于保健品的保健功效,也是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生产商往往受到背后利益驱动去做虚假宣传,而消费者往往会盲从于宣传。”
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问题主要在于保健品处在食品和药品之间标准模糊,没有规范,使监管力量也无处发力。
潘书鸿说,保健品不是药品,国家对药品有明确法律规范,并严格监管,有人认为保健品是食品,但也不尽然,“药品有药品规范,食品有食品的规范,保健品发展迅猛,却没有专门规范。”他认为,标准模糊使得保健品游离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保健品在宣传上夸大功能和效果,给老百姓认知造成迷惑性。
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建议,政府部门应当考虑是否要将保健品纳入专门的监管范围,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杜绝虚假宣传。
“比如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可以从生产商进行监管,也可以从销售终端进行监管。”潘书鸿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虚假宣传,“没有标准,销售人员经常夸大效果。”
他还提出,政府同时应当加大关于保健品的宣教力度。保健品的概念是伴随人们生活质量改善而来的,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有更多的关注,在它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对市民进行应有的宣教,避免误解,很多人以为保健品有药品的作用。
朱丹蓬也提出,保健品需求是生活品质提高的必然趋势,作为功能性食品,对特定人群来说,的确有治理、补益身体的性能,在保健品审批中,是否可以区分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严格控制服用剂量,管理向OTC(非处方药)靠拢。对于保健品的专业知识,政府部门可以进行网上宣传,定期的知识讲座、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可以邀请生产厂家参与。
“中国的保健品行业要进入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需要政策端的细化、产业端的规范、渠道端的自律、消费端的专业,这样才能打造中国保健品新的生态圈。”朱丹蓬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如何管好保健品市场?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议保健品纳入专项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