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成老年人受骗重灾区

  隐身在社区底商的康体店,通常一边做着保健理疗项目,一边售卖着各类保健品。

  保健类产品再受关注,对于偷换概念、夸大效果的“保健品”讨伐也在持续之中。产品杂、广告多、市场乱,“保健品”俨然成了中老年群体上当受骗的重灾区。专家提醒,对待保健类产品要注意甄别,无需“神化”,也不必谈之色变,将其“妖魔化”。

  团结湖东里小区的一间平房内,两个老年人正踩着一台地上摆放的仪器,通过仪器的颤抖,腿部跟着一起抖动。不大的房间里,还有五六个老年人头戴眼罩坐在靠近玻璃门的地方,正做着一种眼部保健。几名店员穿梭在老人中间,为他们调试仪器。

  67岁的杨阿姨住在团结湖东里小区,在出入小区时,店员曾将宣传单塞到她手中。几次收到宣传单后,杨阿姨动心了,进店去“考察”了一下。

  体验了多个仪器之后,杨阿姨坚持没有购买任何疗程。“一是太贵了,二是没太感觉到效果。”店员开始向她推荐保健食品,杨阿姨慢慢被说服了。因为平时没有慢性疾病,一些声称能够治疗疾病的保健品并不在杨阿姨的关注中。但在使用了一款宣称可以快速恢复体力的保健品后,她表示,感受到了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每天都要喝几滴,觉得比平时有劲儿了。一瓶有60滴,每瓶400多元,每个月的费用也不低。”

  一次游玩爬山时,杨阿姨感觉十分吃力,突然想起了包中的能量水。挤了几滴到嘴里,便一口气爬到了山顶。“所以我对这个还是挺相信的,已经吃了一年多。”现在,杨阿姨每天还会冲一袋纯羊奶喝,也是通过路边销售人员推销的方式购买的。销售人员表示,这款纯羊奶能让老年人增强钙质的同时调节身体机能,免除疾病困扰。杨阿姨于是一次买了100盒,花费了近两万元。后来,虽然通过多家电商平台查询发现该纯羊奶并未在网络平台中销售,也没有在超市销售,杨阿姨还是觉得自己喝了一段时间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甚至想将纯羊奶推荐给亲戚们一起喝。

  近年来,围绕夸大宣传、声称疗效、违法推销等情况,北京市曾对保健品市场进行过多次专项整治,去年8月还举办了“防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进社区科普宣传的活动。但为何仍有很多老人热衷购买夸大功效,宣称可以“包治百病”的保健食品,甚至将连保健食品也算不上的三无产品视作“灵丹妙药”?

  “到我们这个岁数,身体没有太大问题也觉得应该补点儿什么。”60岁的崔女士坦言,相对于锻炼、食补,她认为能直接吃进去的营养保健品起效更快,“就是一种希望预防、走捷径的心态。”

  去年春天,一次坐公交时崔女士听到两位大妈聊天,其中一位提及自己每月要吃上千元保健品。她扭头看了一眼,只觉对方“确实很有精神”,心里更是“痒痒”。正巧有老同学推荐了一种口服液,说对她的萎缩性胃炎特别有好处,一向自认警觉的崔女士没忍住,花一千多元买了三盒。“后来孩子帮我查,根本不能治病,而且按产品成分直接去药店买维生素,价格只是十分之一。”

  在田女士看来,这么多年吃“药”未见功效,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心里也不是全然不懂,有时还会叹上一句自己是病急乱投医。或许那个堆满“药品”的柜子,是老人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77岁那年,原本身体不错的父亲突发脑梗,抢救过来后左侧肢体偏瘫。在医院做了一年多的复健没什么起色,情绪就变得越来越焦躁。近两年,老人总说医生开的处方药“没用”,反倒对各种医疗广告极有兴趣。看电视时专看所谓的“养生节目”,跟病情沾边儿的就打电话问。

  “那些推销员当然特别会说了!父亲刚介绍几句,那边就对对对,我们的药专治你的状况,岁数更大的都能康复”父亲独居,身边只有保姆,每月要花费近两千元买“药”,还以7800元的“活动价”抱回来一台刺激穴位的“高电位治疗仪”。田女士姐弟几人轮番劝解,“按医生说的,这么大岁数病情能稳定已经不错了,他就是不接受,只想听那些你会好的忽悠。”

  虽然目前人们习惯于将吃、喝、用等相关保健产品统称为“保健品”,但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指出,实际上我国对于“保健品”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有法律依据的只有“保健食品”这个品类。

  在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保健食品的定义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很多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保健品,包括一些商家生产的外用器械,无论是否得到批准,有没有相关文号,也都自称为保健品。”马冠生认为,这样笼统而庞大的范围混淆了人们的判断,也会“误伤”一些正规保健食品。

  如果人们想要购买保健食品,马冠生提醒,要注意看包装上是否有“小蓝帽”标识以及“保健食品”字样,国产保健食品还要有“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的注册号。它的产品标签、说明书中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及相关制定依据和说明等。“大家可以看说明书,根据自己需求去选择。”

  同时马冠生强调,不同于药品,保健食品是不能说“疗效”的,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还要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选购保健食品要特别注意销售人员对产品效果的描述,如果说能治哪些病,多有夸大之嫌,要提高警惕。

  销售酸碱平DDS美容养生按摩器的网络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该机器的生产厂家是广东清茹日用品有限公司,而推广销售该产品的是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广东清茹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投资比例为53.33%。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同一人。该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的产品不是医疗器械,可以按摩调理很多病症,主要原理就是把酸性体质调节成碱性体质,从而增强体质。”

  丰台区负责食品药品监督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弘泽堂绿色动力压片糖果,之前就有很多人举报这个产品。“我们去现场检查了,但其公司已经不在原址经营了,我们已经告知工商,工商已将其列为异常经营。根据之前举报人提供的产品和信息,应该不是一个保健食品,就是一个普通食品,不建议消费者食用。”

  原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管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可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上查询到已经获批的医疗器械,其中就有它的适用范围,如果适用范围和产品宣传不一致的,消费者可以向工商举报其虚假宣传,或拨打12345进行投诉。

  原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注册和监管处的工作人员表示,保健食品在商品包装上会有“蓝帽子”的标识,消费者在购买相应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认清相应标识。普通食品不能宣称有治疗疾病的相应功能。如果产品上没有保健食品标识,也没有食品或药品的相关标识,那么,不建议消费者食用。正常的产品会告知消费者相应的信息,从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来说,产品需要标注清楚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还有一些必须要告知消费者的内容,比如说它的成分等。在购买时,消费者最好保存好当时购买的相应记录或相应票据,包括购买的地址、途径等,这些比较清楚的话,如果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可拨打12331进行投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保健品成老年人受骗重灾区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