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聊天中,郭阿姨总会说出一些养生小妙招,比如“总打呼噜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人要吃得清淡”、满面红光’的人不一定就健康,还有可能是高血压、结核病的症状呢”等等,专业程度丝毫不输养生“行内人”。而她讲的这些知识,都是从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中学来的。
《养生堂》的火爆绝非偶然,从近日北京市公布的2011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报告》就可以看出端倪。《报告》显示:与上年相比,北京人总体健康状况改善,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持续走高,半数北京居民血脂异常,近四成居民体重超标。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认为,养生节目的火爆其实是伴随社会发展,大众对健康的刚性需求所致。“人们看待健康的标准提高了,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只局限在‘躯体健康’的层面;现在人们看待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
据一项调查显示,《养生堂》的大部分观众集中在45岁以上。而通过接听热线%以上是女性。伍立坦言:“由于播出时段(下午17∶20-18∶17)的限制,我们的主要观众群就是已退休的大爷大妈们。”
伍立说,一个访谈节目,过去常常关注“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但策划这个节目时,他们更关注的是“为谁说”。从一开始,节目组就把“《养生堂》献给亲人的爱”,作为整个团队的追求,所以“为谁说”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亲人说”。
因为是为自己的亲人说,所以《养生堂》拒绝了许多养生畅销书作家做节目的要求。“那些绝对的说法、卖大力丸式的吆喝固然能造成一时的轰动、提高栏目的收视率,但它对观众和栏目造成的损害却是长期的。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事不能干。”伍立表示。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编导在同专家接触时,一直坚持“不管遇到多大的腕儿,自己才是电视专家,节目怎么开头、如何架构、怎样起承转合都必须听我们的。”虽然因此曾与专家有过摩擦,但收视结果证明了坚持的正确性。
曾多次参加节目录制的程凯表示,《养生堂》之所以能够经年不衰,与节目组和专家们的努力分不开。回忆起2011年初的录制经历,他说:“为了让观众听明白,先要对编导讲明白,但编导们并不是中医出身,所以好几次我们都探讨到深夜。”他感慨道,“这的确是我遇到的养生节目中最敬业的团队”!
另一位人气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于康,对节目组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也印象深刻。曾经为了某一个选题,他和栏目编导去查阅权威文献;也曾因某食物营养素的含量而反复查找《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他笑言:“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完全比得上完成一篇学术文章!”一旦发现不当、不实的论点,哪怕已经完成录制,节目组也会不惜成本,坚决改正。
而栏目组在2010年底,就成立了专家顾问团。顾问团成员主要由国家顶级医学专业机构专家、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中医权威专家、院士担当。它已成为《养生堂》最权威的专业指导机构。
“我看《养生堂》一年多了,学会了如何量血压、如何用药、如何饮食,实践后确实收到不错的效果。”山西的热心观众秦先生说。从《养生堂》节目里学到的知识中,令他印象最深的要属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凯博士传授的“针刺放血疗法”。“以前感冒发烧都要持续好多天,还要吃很多药,有时还不见效。”他说,“切身使用‘针刺放血疗法’后,发现它确实很有效!这种物理治疗的方法,我觉得很实用。”
作为栏目制片人,伍立也很关注节目对观众的影响。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10月,《养生堂》播出了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的节目,他在节目中讲到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的重要性。节目播出后,有一位观众在季院长的微博上留言:“今天或许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看了您在《养生堂》的节目,我的父母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爸爸发现了乙状结肠癌,想说谢谢!或许您救了他一命!我真的不能没有他!”
参加过40集节目录制的程凯,对电视节目的“爆炸”效应也体会深刻:“我爷爷程莘农院士在行内尽人皆知,但对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比较遥远,程氏针灸虽然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接受过治疗的人并非多数,通过这档节目,的确有很多人认识了我,也认识了程氏针灸。”
对于《养生堂》的影响,伍立很自豪:“节目在介绍实用养生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专家的工作经历、人生感悟。比如常用三副药就解决问题、人称‘周三副’的周乐年,关怀病人无微不至、做了近万台手术的院士郭应禄等,都在观众中引起不错的反响,可以说,专栏潜移默化地拉近了医患距离。”
就节目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而言,程凯表示,“电视养生节目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只有了解中医,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接受,中医也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他认为《养生堂》恰好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可以沟通中医专业知识与大众,推广中国传统医学。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国最火电视栏目(之六)《养生堂》:献给亲人的爱(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