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原来在体制内,现在在体制外的医生,没有多少人才培养的经验,我想从个人学医的道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从中医爱好者,民间拜师,然后再进入学校学习,考了国家最后三批自学考试出来的。从三个阶段谈一谈。
因为从小喜欢武术,我去北京拜了一个武术家为师,他同时也是一个老中医,有医师执照的正规医生。我跟他学主要是武术和气功方面的保养知识,他觉得我比较聪明而且有一些西医的功底,就建议系统的学一下,后来推荐我去了北工医上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碰到了大方脉的启蒙老师,广安门中医研究院的朱建贵老师,我提出来在学习文化理论课的同时跟抄方,持续了三年多,获益匪浅。首先树立了信心。第二加深了对临床理论的理解、深化。
等到毕业的时候,我进入了广安门中医院进行了临床实习。在此期间,我又碰到了我的另外一位老师就是现在被评为国医大师的薛伯寿,来来回回过去六次,赶到最后老先生一看赶不走了,终于第六次待下来了。因为他有几个学生是北方人,薛老是苏北话口音比较重,北方的几个学生听不懂,病人很多,一有迟疑时间就耽搁了,正好我是上海人,跟苏北差不多,我听得懂,一屁股坐在他边上,一坐坐了两年,到处跟他出诊、会诊,在北京完成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
2002年回到上海,赶上这是一个好时代,又是一个大众化、数据化的时代,传播非常快。我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门诊量达到60人以上,不是我水平高,实在是中医人才太缺乏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继续的学习,跟青浦800年河氏医学的王老师学习同时,积极参加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学习,同时建设了医院中医的这个学科。当我从体制内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培养了13位医师,巍然成为一个大科了。在地方上做医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你会接触大量的患者,因为你是地方的人,我们知道看中医还是老年人居多,懂方言很重要。也有一个坏处,患者越来越多,低端医院不限号,因为病人太多了留给思考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我还发现自己的学术水平在下降,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我觉得要为自己考虑一些靠近退休的事情。
2012年,我应该是青浦体制内出来的第一人。跳出来到了体制外的诊所以后,相对时间比较充裕了,除了自己努力的看病,学习、提高以外,同时跟了黄老师学习,也带了学生,同时跟多种学派的,流派的老师互相交流。我也是把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积极向外宣传。在代教过程中,我也在很多报纸和杂志上,还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保健养生的文章,一些文章也被学生收集出来了。
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自学贯穿所有学科的终身,包括中医,我是从民间进入了,参加了自学考试以后到了上海,工作以后又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升本阶段的学习,现在跳出体制,在诊所进行执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顾志君:一位中医人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