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促进体系事关国家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针对中国人亚健康进行了5万人的样本调查,揭示了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所在地区、城市和年龄、职业、性别等主要特征,为今后全国预防和改善亚健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此,本报记者围绕公众关心的一系列亚健康的问题,独家采访了该课题组相关成员张建新研究员、史占彪博士、王力博士以及周明洁博士。

  张建新研究员:目前,多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很高,且总体呈上升趋势。我们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的此项针对全国大中城市5万多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超过了60%。此外,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2002年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中过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亚健康发生率分别高达75.3%,73.5%和73.4%。因此,亚健康问题应该成为目前急需加以关注的问题。

  我国学者首先提出了“中国式”名称“亚健康状态”,这是一个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概念,它是我国“治未病”和“预防为主”思想的一个合理抽象和提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对亚健康进行现象学及其机理研究,对于打破人们头脑中“非白即黑(不健康就是病)”的思维定势,不仅仅在学术上是重要的,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符合真实情况的“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观,有利于国家在相对低成本运行下的可持续发展。

  张建新研究员: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某种中间状态,表现为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躯体和心理却出现种种不适、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状态。这种状态既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恶化成为疾病状态。

  亚健康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心身状态失调、工作能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以各种症状体验反复求医问药。

  对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矛盾增多、以及因求医问药而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人口的工作效率降低、维持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成本增加,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记者:亚健康被视为21世纪的社会病,从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是否有必要出台国家心理健康促进体系,对亚健康进行积极的社会干预?

  张建新研究员: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把人们的视觉从关注疾病转到非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尽管不是疾病状态,但是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团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人们的内心的不稳定、不平衡就会造成个人的身体负荷及其社会适应不良,多数人的心理失衡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无形中会拖累社会发展的步伐。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从卫生系统入手,而且要从教育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甚至法律保障来全方位、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形成一个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努力从个体、组织和社会各个层面提出缩减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比例的策略和措施,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国民活力,以便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国家昌盛。

  王力博士:亚健康的概念是在人类健康标准提高和心理学对人的研究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在生物医学的研究模式下,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因而对健康的关注集中在患病率、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等传统指标上。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健康标准的提高,使不少原本健康的人变得不健康了,但又够不上疾病的条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N.Berhman)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第三状态”概念,随后,许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提出类似的名称,如亚健康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

  记者:我们该如何关注自我健康?请对亚健康人群的自我调整给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史占彪博士:首先,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做个明白人,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处于何种水平。通过亚健康的量化评估,可以知道与大多数人相比较,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是更接近于健康一端呢、还是更接近于疾病一端。借助于这种量化的测量尺度,人们就可以自觉地调动自己的身心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努力通过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调整自己达到一种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人际和谐、精神向上的健康状态。

  如何进行调整呢?一是要将工作和生活适当加以分开。现代中国人要改善和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就拼命工作。加班加点工作、甚至打两份或多份工作的情况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在工作时兢兢业业,也要张弛有道,劳逸结合,生活和工作的冲突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因此至少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工作和生活加以分别,既要专心工作,也要轻松愉快地生活。

  二是要保持平常心。道说“顺其自然”,禅讲“明心见性”,都在强调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妨多静下来想想“生命是不公平的,但依然美好”,“生命是如此之短,不应耗费时间去憎恨别人”,“你不必去赢取每一次争辩的胜利,试着去接受分歧”。不贪,不狂,不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活得不自在是骂人的话,但确实现在大家都有点活得不自在。有些时候没有办法,我们要尽量找些窍门,让自己活得自在些。

  其三,得有朋友支持。社会交往很重要,有了别扭,有了难处,得有人帮忙,得有人支持,朋友有个好处,除了实际支持以外,还有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有些事,平常朋友们就帮忙扛住了,不至于总是憋着,捂着,最后闷出毛病来。当然,亲密关系最为重要,有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有了稳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就能抵御一切艰难困苦。

  其四,个体自身调节固然重要,企事业单位集中启动EAP服务(企业员工帮助计划),开展系列培训辅导课程,如情绪管理、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职业规划、压力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培训主题,对于提升员工整体心理素质,提高员工身心健康水平将会有很大帮助。

  记者:目前国内亚健康保健治疗机构的现状如何?国际关注心理卫生健康的国家和机构是如何对待亚健康问题的?

  周明洁博士:亚健康是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起源于中医的理论。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构运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亚健康,同时,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亚健康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认可。

  目前国外没有亚健康的说法,但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比如,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国外,慢性疲劳综合症已经纳入了疾病的诊断范畴。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症,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88年正式命名并制定了诊断标准,此后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慢性疲劳综合症诊断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疲劳综合症小组的会议又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在西方国家慢性疲劳综合症是医院接诊的五大原因之一。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心理健康促进体系事关国家竞争力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