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疗养院康复楼6楼的“心理测评室”里,董效信主任正在为刚入院不久的某航空兵部队官兵做心理“体检”。
偌大的测评室内,20名飞行员聚精会神,专心答题。飞机领航员朱翔心理测试显示多项指标偏高异常,董主任当即为他拟定了心理疏导方案。
“所谓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度在一个完好状态。”疗养院李祥斌政委对记者说,以前每批疗养员入院时,都会为他们进行体检鉴定,现在不光要进行身体体检,还要进行全面的心理“体检”,全方位维护官兵身心健康。
“不治已病治未病”,该院看到了为官兵服务的新空间,成立全军首批“治未病中心”试点单位,运用预防医学新理念,对危害官兵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治疗维护。
某潜艇15名官兵经过一个周期的疗养,又要执行长航任务。官兵该如何保持体力和健康?出院前,医生护士为他们送上3件“健康礼物”。一是教授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二是教授水兵健身操及颈椎操,让他们在狭小的空间内也能强身健体;三是教授心理知识“压力的自我调适”。医生护士不仅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而且制成光盘塞入官兵行囊中。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大海深处,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的官兵用于体能锻炼的器材较少,官兵在甲板上练起了在疗养院学会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这些年,该疗养院完备了3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教案,编制了50多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幻灯片和近20套体疗保健操。官兵们高兴地说:“无论春夏秋冬,啥时来疗养都能健体、养心、怡情,都能接收到‘健康补给’!”
不久前,总部卫生部领导来疗养院视察,称赞疗养院创造了一种模式。那么,军队疗养院新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特质是什么?
党委“一班人”得出的答案是:新特质从根本上说是依靠学科建设,夯实了康复医学科学发展的地基。
如今,这个疗养院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疗养学科群,建成包括马山诊室、体检中心、中西医结合科、心理科、营养科、体疗科、医学检验科、特诊科、耳鼻喉、慢性病康复等学科的新型疗养优势学科体系。
2003年创建的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已经从刚组建时的6张床位,发展到今天拥有145张床位,集水疗、氧疗、器械康复、慢性病疗养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康复大楼。
理疗镇痛科,前身是疼痛诊室,只有几个保健推拿医生,如今拥有近20人、30余种理疗仪器,博采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疗法特长,治疗官兵们常见的训练软组织伤、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口腔修复中心马才顺主任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的4个小诊室如今变成了宽敞明亮的7个大诊室,能够开展种植牙、纯钛支架铸造义齿等新业务,实现了牙齿摄片数字信息传输网络化。在多次随北海舰队的潜艇或舰艇出海航行期间,都出色地完成了特勤保障任务。
2008年8月中旬,抗震救灾英雄机组——邱光华机组所在某陆航团的20名飞行员来院疗养。各学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出针灸推拿、体操健身、景观疗养、心理干预、膳食指导等多种特色课目。飞行员们出院时依依不舍地说:“我们真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炎热的飞机跑道上、封闭的潜艇舱内、颠簸的坦克车内,疗养院常委成员带领医护人员走近部队训练场,全面调研工作环境和作业方式对官兵健康产生的影响,绘制出6万余名官兵的疾病谱,一项项科研课题也应运而生。
针对舰艇部队舱室狭小,口腔治疗仪器难以上舰的实际,他们研制了“战时便携式多功能吸唾式口镜”;针对坦克驾乘人员双下肢活动受限、静脉易曲张肿胀的实际情况,研制了坦克驾乘人员防护装具……
由院长单守勤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特勤人员身心健康干预措施与战斗力生成关系的研究》历时2年多,他们编制了特勤疗养人员身心健康档案数据库,总结了特勤人员近10年来的疾病谱变化规律,建立了飞行员、潜水员、潜艇艇员的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近700名低年资飞行员进行了航空生理心理训练。此课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13年来由该疗养院独立完成的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突破。
走近部队,疗养科研就有了源头活水。今年初,他们的《特殊军兵种人员疗养模式研究》《运用中医和心理学理论实践对各类疗养员社会适应度评估和干预措施研究》又先后通过全军医药卫生基金课题项目评审,还申报了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现代战创伤中枢神经损伤康复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疗养院“不能搞科研”“无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十一五”期间,该疗养院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让军人疗养告别“候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