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讲中,我们对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在《黄帝内经》中,肺也被认为非常重要,被称为是人体中的宰相,那么肺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称谓呢?翟双庆教授今天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肺。那么我们怎么认识肺这个器官呢?它在我们的胸腔,左右各一,跟我们的呼吸道、鼻腔、喉咙是连接着的,跟我们的自然界的清气是相互通应的。《内经》认为肺脏位置最高,所以提出“肺者,脏之盖”。中医又把肺称作“诸脏之华盖”。华盖就是指君子、天子坐的车上面那个顶头的伞状的遮蔽物。我们的肺脏位置最高,肺脏的下边是心君。所以把肺称之为华盖。《内经》又称其为相傅之官。相和傅实际上都是辅佐的意思,辅佐心君,也就是辅佐天子。
肺跟我们的气道、喉咙、鼻子相通应,所以呼吸由肺来所管。《内经》还认为,肺主气,这一点跟西医不太一样。这个气包含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呼吸之气。人体要把自然界的清气吸纳进来,把当中的有营养的物质吸收到我们人体当中,把人体所产生的浊气呼出到体外,把具有营养价值的清气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在《内经》当中叫做“天气通于肺”。
第二个层面,肺还主一身之气。《内经》提出“肺者气之本”。这个气就是我们人体的一身之气。它由水谷精微化生的精微物质和清气化生的宗气组成。宗气就在我们胸中形成,由肺来操纵,所以宗气就积于我们胸中。我们说话的声音,就是宗气的作用。声音洪亮叫底气十足,说明宗气充足。语声低微,声音可能还嘶哑,就可能是宗气不足或者宗气下陷。
宗气还可以贯心脉,行到心脉当中推动气血运行。所以《内经》把宗气的这些作用叫做“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内经》把这个功能称作“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里“上焦开发”指的就是肺。肺有一种宣发的作用,所以这些营养物质、水谷精微,才能像雾露一样弥弥漫漫地布散到全身。五谷味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身之气。不仅如此,肺还有肃降的功能,使气宣发出来以后往下走。肃降和宣发,二者配合起来才是肺的一个完整的升降气机的运动。如果有一方出现问题,肺可能就要产生疾病。
“朝”一般来讲,认为是朝会的意思,古代朝廷有“上朝”,早晨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然后皇帝有指示。
《内经》认为百脉朝会于肺,也就是全身的气血都到达肺,只有到达肺以后才能够把当中的这种浊物、浊气排出体外,把自然界的清气注入到血当中,然后再运布到全身。
还有注家认为“朝”不仅仅是指朝会的意思,它还通海潮的潮。也就是肺可以使百脉如潮,肺可以推动百脉,使百脉向潮水一般有规律的运行。
我们人体有70%是液体。液体当中除了血液之外就是水液了。水液的调节跟肺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这也是肺辅助心君的一个工作。
我们在运动量比较大或者天气炎热的时候会出汗。汗出是调节我们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出汗,尿液、呼吸呼出的水分,都是调节的重要内容。 《内经》当中有一段著名的解释,叫做“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是说水液变成津液,由脾给了肺,肺把它们布散到全身,然后再把废物输送到膀胱,或者变成汗液排出体外,这就是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跟肺是有密切关系的。
有些水肿病人,小便不通,尿少。对这些病人怎么治呢?《内经》当中有“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就是发汗的方法,洁净府就是利小便的方法。
再提一个发汗的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茶壶,它上面都有个气孔。如果没有这个气孔,茶壶密封又比较好的话,水倒不出来。这就是气道,中医认为,肺在上焦,就像茶壶的上边的气孔。如果不把肺给打开,小便出不来。这个古人叫“提壶揭盖法”。也就是利用宣肺,可以不用利小便的药,反而小便还能出来。
国家在大力治理雾霾,我们个人要少开车,尤其是大排量的车,多坐公交车。平时要少抽烟,少吃一些烧烤、油炸食品,保护好我们的肺。
这一讲我们对人体的宰相——肺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肺为娇脏”呢?下一期我们将深入了解肺的特点。敬请期待。
更多详细内容,您还可以关注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国医·养生】《黄帝内经》之人体的宰相——肺